人文学术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领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在此领域的“走出去”工作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一则成功的案例。《报告》的英文版,由商务印书馆与德古意特旗下的德古意特穆彤(De Gruyter Mouton)合作出版,在柏林、纽约同步发行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究竟是怎样一部学术作品,激起了世界语言学术出版领域排名第一的出版社的兴趣?换言之,什么样的人文学术出版物才适合“走出去”?
首先,《报告》的研究内容具备国际研究热度。如加以概括,则为紧扣中国特色、关注当下。具体到《报告》,它属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型研究,书中内容关注了中国当代的语言生活。比如2014年刚刚出版的中文版本中,热点篇涵盖2014年引发全民热议的汉字听写大会、网络表情符号语言、微信语言等内容;专题研究方面,引入了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工语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状况,并新添少数民族网站语言状况研究,中国本土特色主题突出。
第二,《报告》的“走出去”,同样体现在它的学术价值与权威性上。首先,《报告》是《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之一,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商务印书馆每年同步编辑出版。《报告》全面具体地记录描述了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这为国内外各界观察了解中国语言国情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报告》的编写团队,有国内近百名作者、专家以及20余家政府部门参与,可谓实力雄厚、精益求精。
第三,学术话语改造与翻译。这是绝大多数本土学术作品在输出时会遇到的难题。《报告》的英文主编,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英国应用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学会会长李嵬,带领团队对《报告》中的每一篇进行审核,从标题到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时滤去了对国外读者不适用的内容。之后,德古意特还有专家盲审进行最终审读。《报告》的翻译者们都是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为中文版翻译的准确性、地道性坚固了一道重要的屏障,为后续的审订提供了保证。
截至目前,《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英文版)第1卷《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06-2007)》与第2卷《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08-2009)》已分别于2013年、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发行。英文版的第3-5卷,也将以年度合集或单本的形式出版。第3卷德方已在印制准备当中,第4与第5卷分别处于翻译与目录敲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