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14.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

(点击图片试读)

人类财富的代际传承有“物质”与“精神”之分。

豁达而又有见识的古人是不太主张给后辈传送物质财富的,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民间谚语“富不过三代”也令人深思。

相比于物质财富,几乎所有有见识的古人都主张精神财富的代际传承。但如何传递,传递什么,却值得思考。

一般说来,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知识、智慧与思想。在通讯比较落后的古代,信息也被归到精神财富的范畴;不过,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它似乎不应被包括在内了。

知识、智慧、思想等人类精神财富要实现父子相传似乎是不容易的。像苏洵、苏轼、苏辙那样的“一门三学士”的情况毕竟属于少数。

在人类精神财富中,家教智慧在代际传承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可能代代相传下去。这些家教智慧包括家教、家训、家风等。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儿子毛岸英的家书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深教诲。

在家教、家训、家风这三“家”中,家教是基础,而家训、家风是家教的外在载体或具象化成果,三者联系紧密,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每一个长辈都有资格和义务对晚辈们进行家庭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著名人物、著名家庭的家教智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家教智慧虽然是经某些名人的口说出来或笔写出来的,但并不为其所独有和垄断,它们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今天学习我国古代名人的家教智慧,使这些家教智慧得以流传下去并被发扬光大,是中华家教智慧跨越时空的代际大传承。

我的同事、该书作者张志君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长期在教育媒体从事教育传播工作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主讲“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系列节目,可谓填补了《百家讲坛》在传承中华优秀家教智慧方面的一个空白。

纵观该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旁征博引,写作思路的发散性

人们常说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好的讲坛类电视节目、好的家教作品也应当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翻开该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章节都是从古代名人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家教名言出发,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旁征博引,既为观众与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家教知识,又给大家提供了看待教育问题的多种思路,最终引导大家得出相应的启示,可谓形散神聚,读来受益颇多。

二、深思熟虑,家教观点的新颖性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在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在该书中,“院中之竹”是那些客观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发生过的成败故事,例如孟母、孔子、刘邦、诸葛亮、嵇康等,例如孟母三迁、罪己诏、高山流水、鸿门宴、何不食肉糜、才高八斗等,这些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作者在自己长期的考证、思考、观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看待家庭教育问题的新观点新主张,即“胸中之竹”。最后再通过丰富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呈献给大家,就变成了全新的“手中之竹”,即这个与众不同的系列电视讲座和这本书。

三、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转换性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古代的智慧,倘若想要存活和流传下去,都必须做与时俱进的价值转换。该书作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始终坚持“古为今用”。

比如,在关于诸葛亮的教子智慧的一讲中,作者在谈到诸葛亮不愿意儿子过于早成时,对于这种价值观做了现代转换,提出21世纪的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三个“尽可能不去凑热闹”:一是尽可能不要去凑“起跑线”前移的热闹,二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选秀”的热闹,三是尽可能不要去凑“儿童智力开发班”的热闹。

这就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达到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心中之块垒的目的。

四、开卷有益,化解难题的实用性

在信息时代,面对那么多的可供阅读和观看的内容,凭什么让读者或观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应该有价值。

该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紧扣现实,解决广大家长朋友们最为关心的家庭教育现实问题,比如,如何教育二代,如何当一对合格的父母,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情绪,周边环境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父母如何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心结,等等。

这些家教问题,以往不是没有人讲过,但是由权威的专家在最有影响力的讲坛类栏目以生动的方式讲解,这恐怕是独一份了。翻开此书,来聆听中国古代十位最智慧的父母带来的家教启示吧!

是为序。

2015年8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