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出版 追忆先生为人为文

20161212090726_F3SZ8YLM

12月1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杨绛纪念文集”《杨绛:永远的女先生》首发出版。全书选收的46篇文章大多是文化界名人、普通读者和亲朋好友对杨绛先生的追思和怀念,书中所附数十幅图片大多为首次发表。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之一的吴学昭写了一篇《先生回家纪事》,记录了杨绛先生“回家”之前,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鲜为人知的内容,非常珍贵。

首发出版:

希望对杨绛的评价做到克制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杨绛纪念文集”,全书选收文章46篇,近30万字。书中大多是文化界名人、普通读者和亲朋好友对杨绛先生的追思和怀念,文章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书中所附数十幅图片大多为首次发表。

本书作者有四十位,多为杨绛先生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对钱杨两位先生的为文、为人都比较了解,他们当中既有文化界的老一辈,也有年轻一代的读者;有政界要员,也有普通工作人员,以及钱锺书和杨绛的亲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说,杨绛和钱锺书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就像杨绛先生说,一生不说违心的话,她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他认为,杨绛、钱锺书夫妇的克制精神让人非常惊讶,希望后人评价他们的时候也能做到克制。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白永毅也说,杨绛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是永恒的,“跟她接触越多,越感觉她是亲人”。

书借着读:

藏书再多也不过沧海一粟

陈众议透露,钱杨二位先生藏书不多,他们是借书读。用杨先生的话说,个人藏书再多也不过沧海一粟,因此,无论国内国外,他们都是图书馆的常客。陈众议说:“过去,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就曾留下了钱杨二位先生的大量手迹。当时,每一册图书的封底,或内或外皆有一只小纸袋,里面装着一张借书卡。每次借阅,须在卡片上签个姓名、写上日期。书借走,卡片留下。我初到外文所时,许多图书的卡片上都有二位先生的签名。而且,从年长一些的前辈、同行口中得知,钱先生一直是图书馆的义务订购员。他为外文所和文学所图书馆订购的图书不计其数,荫庇数代学人并将继续惠及后人。在钱杨二位先生看来,所谓学问,无非是荒江野老屋中三两素心之人商讨培养之事。而图书馆便是这个荒江野老之屋,前人通过自己的耙梳、阅读和著述传承经典、滋养后学、培植德性。”

陈众议说,有人对杨绛的译作有非议,但“我们对前辈的努力应该表示尊敬”。比如杨绛关于翻译的“一仆二主”说脍炙人口,谓“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个主子就是译本的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

“回家”之前:

即使发生意外也不要抢救

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吴宓与陈心一之女吴学昭,为杨绛先生生前好友,亦是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之一,她写了一篇《先生回家纪事》收录在《杨绛:永远的女先生》中,文章记录了杨绛先生“回家”之前,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鲜为人知的内容,非常珍贵。

吴学昭说,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2016年5月24日下午,她去协和医院看望杨绛先生,万没想到这竟是与老人的最后一面。因为有些日子未去探视,保姆小吴见她走近病床,趴着杨先生的耳朵说:“吴阿姨来了!”久久闭目养神的杨绛,此刻竟睁大眼睛看了吴学昭好一会儿,嘴角微微上翘,似有笑意,居然还点了点头。随后轻轻地嘟囔了一句,隔着氧气面罩,听不很清,意思应该是“我都嘱咐过了……”吴学昭从未见过杨绛如此虚弱,心上酸楚,强忍住几将夺眶而出的泪水,答说:“您放心!好好休息。”杨绛已没有气力再说点什么,以眼神表示会意,随即又闭上了双眼。据一直守候在杨绛身旁悉心照顾的保姆和护工说,此后到“走”,杨绛再也没有睁开过眼睛。

不久,杨绛的侄媳和外甥女也来探望。内科主任及主管大夫请他们到会议室,介绍了杨绛病情,说她目前大致稳定,但已极度虚弱,随时有意外发生的可能。吴学昭还是那句老话:“即使发生意外,请勿进行抢救。这是杨绛先生反复交代过的,她愿最后走得快速平静,不折腾,也不浪费医疗资源。”

不讳生死:

读书作文处事忙个不停

对于年老衰迈、死亡病痛这类话题,一般人、特别是老年人,不喜欢也不愿多提,但吴学昭说杨绛不忌讳,不仅谈论,且思考琢磨,体会多多,“我就听杨先生说过‘病’与‘老’不同:她以为‘病是外加的,临时性的,不论久病、多病,可以治愈’。‘老却是自身的,是生命日渐萎弱,以至熄灭;是慢吞吞地死’”。

吴学昭还透露说,杨绛自嘲当了十多年“未亡人”和“钱(锺书)办(公室)”光杆司令,已又老又病又累!可是她无论读书、作文、处事怎样忙个不停,永远都那么有条有理,从容不迫。为保持脚力,每天“下楼走走”的步数,从2008年的7000步渐减为5000步、3000步,由健步而变成慢慢儿一步步走;哪怕不再下楼,退到屋里也“鱼游千里”,坚持走步不偷懒。日复一日的“八段锦”早课,2016年春因病住院才停做。“十趾抓地”还能站稳;“两手托天”仍有顶天立地之感;“摇头摆尾”勉强蹲下;“两手攀足”做不到就弯弯腰;“两手按地”则只能离地两三寸了。毛笔练字,尽量像老师指导的那样,“指实、掌虚、腕灵、肘松、力透纸背”,少有间断。只是习字时间,已由原来的每天90分钟步步缩减为60、30、20分钟,直到后来无力悬腕握笔。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