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樊希安散文集》:采撷生活的浪花

1000

樊希安的散文结集出版了,作为老朋友,我为他高兴,集子里收入的散文随笔感情真挚、文字质朴。希安兄与我年龄相近,生活经历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我们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有不少至亲生活在农村,都曾穿过绿军装,都在部队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写作活动,上大学都是学的中文,又都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也许因为生活经历相近,我读他的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十分愉快。

希安首先是一位出版专家,他的《总编辑手记》我是早就拜读过的。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笔耕不辍,各种体裁都有涉猎,以前曾写过小说,近些较多写作诗歌和散文,他的《樊希安古体诗》也颇有特色,《樊希安散文集》是他最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随笔集,是他散文写作的重要收获。有人说,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随笔最能表现人的品位和性格。的确,读罢这本散文集,我们可以更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希安本人,通过这些散文随笔,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希安豪放旷达性格的认识,也同时认识了这个感情丰富、真挚、淳朴、细腻,有时甚至有几分敏感的樊希安,因此他发而为文,自有一种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散文集中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作者二三十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为经历过那艰苦而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才形成了希安那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品格;因为有那样勤劳、善良、淳朴的父母、舅舅、表叔等长辈,希安才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知足常乐;因为在人生道路上得到了诸多师友的提携和帮助,希安才经过坡坡坎坎,走到了今天……这一切都记录和收纳在他的文字中。因此说,他的散文是他采撷自生活的一朵朵浪花,也是留在他生命中的一个个印记,读来让人感到感情真挚而亲切,描绘具体而生动。

《樊希安散文集》分为五辑,在内容上大体有所归类,第一辑主要写乡思和亲情;第二辑写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感悟;第三辑多收游记一类文字;第四辑主要是因事因物引发的一些杂感;第五辑比较杂,是前四类没有收入的一些文章。在这五辑中,我最喜欢第一辑,很多篇章值得反复品味。比如第一篇《忆参军》就是难得的佳作。作者半夜里睡不着的时候,“爱把人生往事翻腾出来一幕一幕地放映”,而参军是其人生中关键的几步之一,“因为参了军,才确立了现在的人生走向”,因此“我对参军的情景记忆犹新,说起参军的事如同述说昨天的往事”。这篇文章有情有景,有心理表现,有细节描写,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自己听到征兵的消息、决定报名、接受政审、参加体检的过程,特别写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对当兵入伍的向往和不能在家尽责的矛盾心态和内疚之情,也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爱护,读之令人生出许多感慨。许多细节都言浅情深,很有时代特点,其中浸透的亲情,令人感叹。此外,这一辑中的《生命·布·奶奶》《仁义的父亲》《父亲的两件小事》《“老拐”老师》《表叔拐天义》感情质朴真挚,细节生动传神,寥寥几笔,不仅描写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更写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德,比如写父亲妥善安置大伯一家和对待乡亲们的态度,写出了父亲的“仁义”,令人印象深刻;母亲的勤劳,也是通过彻夜纺线等具体细节表现出来;作者写老拐老师打学生的“三打三不打”原则以及作者挨打的几次描写,颇为生动,还写了“老拐”老师为人写字不收润笔、极为孝敬老娘等行为,写出了他令人敬佩的品德。表叔拐天义也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几笔便勾勒出“表叔”的形象:“他是真正的拐子,小儿麻痹,双腿细软不能着地,完全靠双拐支撑。两臂两手也细小,不能用力。两只像小孩似的手拿不住东西,勉强能接过钱,放在一只大蓝花瓷碗里,但脑袋大大的,眼睛亮亮的,显示着生命的存在和活力。”他怕拖累巧珍娘,坚决不与巧珍娘成婚,但去世前却把房屋宅院全部家产交给了巧珍娘;他借钱给别人却不收利息,最后“烧了村里人向他借钱的账簿”;他在辞世前,“把那锅卤鸡的老汤,送给了本村同是残疾的拐国”,写出了他令人钦佩的品德。在记叙人物之外,还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事物的熟悉和热爱,比如写家乡过年,由踩旱船、荡秋千写到贴春联、敬祖宗、敬神灵,娓娓道来,细致而有序;写母亲织布的过程,井井有条,清清楚楚,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作为农家子弟的本色和细致的观察力。

我特别喜欢《樊希安散文集》第一辑中的文章,是因为这些文章感情真挚而深厚,17岁以前的农村生活和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生活环境给他太多的馈赠,给他生命留下的印记太过深刻,使他念念不忘,家乡和亲人总是不经意间在他心中闪现:由他乡的大雪,他会想到家乡下雪时的生活场景,“晋朝张翰见秋风起,有莼鲈之思,我则是见雪花起而有乡雪之思了。”见到柿子,“脑子里就长出一棵柿子树。噢,那是故乡的柿子树,我家的柿子树”;见到石榴,也会生出思乡之情,“在众多果物中,我对石榴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寄托着我的情思。只要一看见它,我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已长眠于地下的老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怀念,总是在他的笔端自然流出,比如《窗前》,从妻子天天目送儿子出门上学,想到当年自己在农村上学时母亲在村口相送相迎,“想起了我所享受到的那温馨的母爱,桩桩件件往事都清晰地浮现在脑际”。再如《叫早》,由日常生活写起,回忆起当年父母的“叫早”,父母“叫早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一个个难忘的细节,浸透了深沉的父母之爱,令人感动。不难看出,希安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大姐在他17岁参军时为他缝制了一个枕套,这个枕套随他走南闯北25年,至今仍在使用,“每当看见大姐用心选材、精心缝制的枕套,看见上面鼓励我成长的几个字,我便如睹大姐那亲切的面容。”(《大姐》)二是在《村校》一文里记录,他要家人在学校拆毁时,把雕刻在方砖上的“北韩村学校”这几个字买下来,“花多少钱都要买,买下来作个见证,也是一个纪念……它装着我和村里许许多多孩子们的童年梦想,我要保存这历尽沧桑的几个字,保存到永远永远。”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却写出了希安内心丰富而深沉的感情。

我喜欢读希安的文章,不仅因为他的文字饱含感情而又质朴实在,直抒胸臆,毫不做作,正如其为人,还因为他善于描述细枝末节,有时透出特有的“樊式”幽默,读之往往令人会心一笑。如在《一声旧称忆当年》里写自己当年在部队打篮球的“英姿”,“那几年,机关篮球场上也时常见到‘小樊’的身影,技术不怎么地,但满场子跑得飞快”。这样的文字冷静幽默,在自嘲中透出一种情趣。

樊希安的散文有感情、有人物、有细节,能让我产生共鸣,有的记录了当年一段美好的往事,有的收藏了一份难以名状的淡淡的忧愁和情绪,有的从生活中一件小事、一个场景生发出更深层的哲理思索,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深情,涌动着一份生活的思考……因为这些文章叙写的真实和质朴,同时涉及了希安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当作希安的“自传”来看。通过这些文章,我们不仅受到思想的启迪、亲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年被人叫作“小樊”、现在被人叫作“老樊”的这个叫“樊希安”的人。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