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美学的中国起源

1

《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鄂霞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4月第一版

当我们谈论“中国美学”时,如果不加以特殊限定,我们通常意指中国古代美学,似乎“美学”天然具有一种“世界的”普世性和“民族的”包容性。然而,如果我们翻一翻19世纪末以来的几本影响波及全球的经典美学史著作,如鲍桑葵、克罗齐、吉尔伯特和库恩、比厄斯利等人分别所著的以“美学史”命名的论著,就会发现,它们全都不具备上述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是处于“美学史”叙事之外的。鲍桑葵甚至辟出专门的段落,来论证并强化“美学史”不涉及中国的理由。

鲍桑葵的《美学史》出版于1892年。在此前后,中国学术界也抱定了类似信念,那就是“美学为中土向所未有”(徐大纯:《述美学》,《东方杂志》,1915年第12卷第1期)。但也就是在短短的二十年后,美学的封闭疆域就被打开,“中国美学”的观念及其历史回溯就形成了延续至今且不断拓展的稳定学术方向。这种观念转换背后,自然潜藏着诸多复杂交错的历史驱动力,需要展开专门的研究。然而它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就是作为一种现代知识体系的美学学科视野在近现代中国的生成。其表征,就是该学科的范畴、概念、术语及话语方式逐步被译介、传播到中国学术界,并在不断的运用和调整中形成了体系和结构。对此,早年曾致力于译介工作的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曾说,“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在自然之世界中,名生于实;而在吾人概念之世界中,实反依名而存故也。事物之无名者,实不便吾人之思索”。这就是说,“新学语”亦即新的学术范畴、概念、术语的输入,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考察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域。“中国美学”——不论其意指中国传统抑或现代美学——就是这一问题域生成以后的“后见之明”。

那么,这一问题域和学科视野是如何生成的呢?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不断问世的一系列中国近现代美学史研究论著中,就有学者开始在宏观层面讨论中国美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与演进问题。然而,直到2000年黄兴涛发表《“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一文,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概念史的方法,深入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史的细部展开调查。近二十年过去了,相关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并不多见,其中引人瞩目的,当属鄂霞、王确等学者自新世纪之初以来围绕“美学”“浪漫”“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等现代美学核心范畴和概念所发表的一系列概念史研究论文。这些文章,从细部深描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语境中,中国现代美学范畴、体系和话语模式之生成的动态历程,发前人之所为发,新见迭出。而今,鄂霞将这些成果进一步修订、整理,形成了《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一书。

如前所述,该书运用了知识考古的方法,对中国现代美学的一系列核心范畴、概念、术语的来龙去脉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勾勒出不同的美学范畴在译介、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逐渐明确、定型,并在彼此之间建构其学科关联的动态历程。鄂霞提出,在19世纪末西方美学观念、知识和理论体系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时,是被赋予了某种匡世济民的实用品格和明确的“现代”价值指向性的。在此学术理念指引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试图借助美学范畴、概念、术语和理论框架,一方面引进西方的、“现代的”同样也意味着“先进”的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整合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资源,进而建构起具有“现代”品格的美学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这就使得中国近代美学范畴和概念、术语的引进、形成,呈现出方法、途径上的多样性,知识、理论谱系上的混杂性。可以说,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和体系,既是美学学科生成、发展演变的结果,又是各种思想、理论资源和文化力量不断交锋、角力、对话进而达成共识的动态历史进程之表征。

换言之,在鄂霞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美学的学科视野和问题域在中国的起源,是多线索、多谱系、多路径的思想观念与学术话语资源在历史场域的竞争中百川汇海的结果。以“崇高”为例,早期的译者在选择“Sublime”这一西方概念的汉语译名时,曾分别采用过“宏大”“宏壮”“壮美”“崇高”等,并且,即使在同一个译者笔下,也经常出现不同的译名。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吕澄、陈望道、范寿康等人分别编著的三部《美学概论》中,“崇高”的汉语译名才达成一致,并最终确定。鄂霞的描述和分析展示出不同的译名之间的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立场、思想观念之间的角力,而它们从多样性趋于统一的动态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隐喻了“现代中国”的起源问题。

这无疑是对传统“起源史”研究方法的挑战和修正,它是鄂霞的重要合作者也是其导师王确先生针对中国学科美学发生史展开考察与反思时,从历史中提取出的作为“对象的类似物”的“方法”。这一方法颠覆了长期以来作为“历史定论”的中国学科美学发生史认识,即美学从西方经由日本流传到中国。王确先生发现,在此种美学知识流传的单一轨迹之外,特定地域中的知识分子,还有“不同渠道的直接选择”。以此为方法,鄂霞的著作在展现中国近代美学范畴、概念所经历的历史筛选与取舍过程的同时,描画出了美学的中国起源的历史图景。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