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论语新读》“新”在哪里?

1

《论语新读》,王维平 著,商务印书馆

读完王维平博士的《论语新读》,一个“新”字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论语》的白话译本读过一些,未曾见过“新读”。我再一次回到书里寻找答案。经过再读,眼前一亮,答案原来是“辩证解读”四个字。辩证,科学全面的意思。辩证解读,就是告诉读者对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要科学全面地加以分析,从而决定传承什么,舍弃什么,以及如何传承,如何舍弃。如果说能够辩证解读《论语》是一种智慧,一种水平,一种能力,那么敢于辩证解读《论语》则是一种勇气,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作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论语》里的20篇分为502条,逐条做了辩证解读。在肯定《论语》的历史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其中错误的、不合时宜的观点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辩驳。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论语》的主流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本质,但其毕竟诞生于两千多年以前,我们既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要求前人,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唯有科学全面地加以分析,才能学到“真经”。真正的传承是在批判基础上的发扬光大。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肯定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肯定《论语》以及中庸、君子、仁、义、礼、智、信等对中华民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同时,对孔子怀旧、守旧、护旧、复旧的没落思想,以及歧视妇女、轻视体力劳动和生产技能、倡导愚忠愚孝、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关系等,也毫不客气地给予了批驳。

再联系现实。批判包括揭露。真、善、美是在鞭挞假、恶、丑的进程中形成的。《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对个人修养、社会生活、为官之道等都做了深刻讨论,绝大多数观点是客观的、具体的。但是在传承过程中,有的变了味,有的走了样,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对此,作者都联系现实,做了辩证解读。比如在解读“如何认识和传承温、良、恭、俭、让”时,作者肯定了这种待人处世方式和风格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人,让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然而,当前中国却有许多人的言行举止与礼仪之邦大相径庭,一件小事就能引发冲突,“厚黑学”成了一些人奉行的人生信条,追求奢华成了风气,排队加塞、强买强卖、坑蒙拐骗时有发生,路怒一族不绝于耳,等等。揭露得多么现实,多么深刻!在解读“和为贵”时,作者肯定了“和”是中华民族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得以维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同时作者也明确指出:其实“和”在实践中并没有具体的规范,而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一种态度和情绪。这样一种求“和”的心态常常导致人们不讲原则,不守规矩,不依法办事,岀现了许多无棱无角,只会点头迎合的“好好先生”。多么深刻,现实中不是存在很多这样的人吗?在如何减少为官者犯错的问题上,作者肯定了为官需谨言慎行,同时也指出:如果所有的为官者都不敢说,不敢做,不敢大胆尝试,不敢积极实践,那社会就不会变革,更不可能进步。仔细想想,现实中不就存在这样的“只当和尚不撞钟”的官员吗?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道德、修养以及生活态度、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工农医师、道德评价、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进行讨论的集大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不来自儒家文化的滋养,坚持儒家文化的底色,传承儒家文化的基因。如果客观对待《论语》,辩证学习《论语》,从《论语》中汲取营养,那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华文明之花必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