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让人物带我们探寻明代历史

《探明:他们的明朝》阅人论史

1

《探明:他们的明朝》,陈时龙 著,华文出版社

寻求历史解释是每一个写史的和读史的人孜孜追求的。当然,有果必有因,似乎只要事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原因或深或浅也就会显露出来。人们对于历史编纂的首要要求是真实,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对于缺乏史学训练的普通人来说,真实的体验却是:要从复杂多变的历史表相看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不太容易的。当一个社会普遍有了解历史的愿望时,历史学工作者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不能幽居在象牙塔中满足于用自己熟悉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尽管这是根本和基础),而是要把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转化为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知识。历史知识普及带来了大量的历史普及读物,而其高下优劣是错杂难辨的。那么,一本好的历史普及读物,应该是什么样的面貌?我想,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贴近真实的历史而少有硬伤;其二,引人入胜的思考和评论以引导读者进入真正的历史语境而不是哗众取宠。《探明:他们的明朝》就是这样一部好的历史普及读物。

自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以来,众多的历史普及读物都在模仿其做法,试图通过若干人物的刻画来描募一个时代,而模仿越多,就越容易落入俗套。《探明》也向《万历十五年》致敬与学习,这在作者卷前的序中已然点明。与《万历十五年》以一个横切面来考察明代国家与社会的性质不同,《探明》所选的10个人物纵向地从明初到明末依次排列:朱元璋、朱棣、胡濙、汪直、唐伯虎、王阳明、严嵩、张居正、袁崇焕、钱谦益。因此该书所想要传递的信息也更动态。《探明》不是想告诉读者明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而是想告诉读者:明代276年的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

10个人物勾勒出一部简明的明代政治与社会史。朱元璋的静态政治制度设计,在其子朱棣“恢复祖制”的旗号下悄然被改变。接下来数十年,人们原本似乎应该看到有“洪熙之治”美称的政治平稳期内的政治制度的渐变,像内阁制度形成、督抚制度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土木堡之变、南宫之变等政治事件所反映的动荡,但作者没有选择诸如杨士奇、于谦这样声名显赫的人物,而是择取了一个历仕七朝的老臣来串联这一段历史,而更深的用意在于,在明代历史中看似正常的政治表象下,背后常有隐秘的一面。在文官权力多年稳定上升后,最能体现皇权的太监政治也开始膨胀,先后出现了王振、汪直等权势熏天的太监,而汪直对于成化皇帝的依附性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到十五世纪末,王朝建立一百多年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然而制度的惰性也就出来了,政治对人才的吸纳能力进入瓶颈期,大批人才被迫离开主流政治而进入社会。唐伯虎和王阳明的两部分,是作者写得最“社会”的部分,也很能体现其对于明代社会演变的观察。他们离开了政治,却在社会上彰显其价值,也反映了明初以来那种静态的社会至此已发生重大变化。

之后,作者回到了他的政治主线上,探讨了严嵩、张居正、袁崇焕等人,而主要的讨论主题则是政治之中的君臣关系。在皇权专制的社会中,君臣关系是历史解释的重要线索。严嵩的宠与败,张居正的生前宠荣与身后凄凉,袁崇焕被委以重任和一年后被凌迟处死,体现了君臣关系的变化,但也常常为下一阶段的政治文化定下了基调。在这些讨论中,作为背景人物的嘉靖帝、万历帝与崇祯帝的执政风格与性格特点也藉此得到展示。至于钱谦益,一个从来未曾“得君”的人,在乱世间摇摆不定,但在社会中却稳定地有着领袖的魅力,也为人物评价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例证。所以,10个人讲下来,其实穿插讲了大量的人物,尤其是重要的政治人物。《探明》不是一个年谱式的人物小传的汇编,而是贯穿了作者对于明代历史的理解:以政治为主线,着力讨论君臣关系的变化与影响,同时兼顾政治之外的明代社会变迁。

《探明》在讨论那些主人公时,从来不吝惜笔墨穿插其对于那个时代及相关人物的评价,或引用时人的说法,或描摹那个时代的风气或人物心理。作者在书中的这些评论无疑因此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却是出自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无论成熟或不成熟,都适合给读者以启迪。因此,一部好的历史普及读物还要再有一个特点:鲜明的个人叙事风格。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