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传》,杨建邺 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2月
在崇德学校值得一提的事情还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安徽怀宁人,邓、杨两家是世交。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在安徽怀宁县白麟坂镇出生。邓稼先前面有两个姐姐,他是长子,当然让邓以蛰十分高兴。在给宝贝儿子取名时,邓以蛰说:“我们的儿子就取名‘稼先’吧!古人说,‘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经秀穗结实之禾。叫稼先如何?”没等夫人回答,他又补充说:“‘稼先’这个名字内蕴很深,他预示我们的儿子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于中华大地,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一粟。”
40多年以后,邓稼先果然如父亲期盼的那样,成了一株植根于中华大地的秀禾,成为共和国的“两弹元勋”之一。
邓稼先进崇德学校以前,家住城里,所以杨振宁并不认得邓稼先;自从邓稼先进了中学以后,两人开始成了好朋友。杨振宁是老师同学都喜欢的“机灵鬼”,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而邓稼先也聪明过人,但性格较为沉稳,忠实厚道,诚挚可靠,外号“老憨”。两人如果单独在一起闲聊,杨振宁是哥哥,见识比邓稼先广,所以他总是口若悬河,上天文下地理地说起来,邓稼先则敬慕地洗耳恭听。
有一次,杨振宁在他父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介绍牛顿专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通俗读物,它是根据牛顿宏伟的原著,用通俗的语言写成的。杨振宁很快就被这本书宏大精致的结构和惊人的综合结论迷住,便拿出来与邓稼先一起欣赏和阅读。邓稼先毕竟比杨振宁低两年级,因此书中许多地方看起来似懂非懂。但这本书也强烈地吸引了邓稼先,他仍然坚持阅读,并潜心做笔记,后来还把这本书带回家阅读到深夜。
杨振宁还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每逢休息时间,他和邓稼先两人就会一起用手摇式留声机听音乐唱片。每逢这时,杨振宁就会对邓稼先讲起音乐的美妙和意义。他说:
音乐是人类最纯洁、最迷人的语言。它可以使你闭着眼睛看到世界。凭借着音符的表现力,高大的山就在身边无言地耸立,湍急的河在你面前生动地流淌,小鸟在鸣啭,草虫在哼叫……总之,你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音乐都可以给予你。音乐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它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在他们共同听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时候,杨振宁更是激动不已地对邓稼先说:“《英雄交响曲》,是悲壮崇高的声音,是使世人心灵为之震颤的‘心声’,是如雷如电的英雄绝唱。它激励人们萌生自我意识,教你重树做人的尊严。”
接着,两人谈起了崇高的理想和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杨振宁在交谈中还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箴言:“幸福不是来自外界,你必须动手去创造一切;只有在理想世界中,你才能找到欢乐。”
两个少年,静静地思考着伟人的名言,也思考着自己未来该如何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