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读埋藏于地下的“书”——访《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十讲》作者齐东方

我们通常认为唐朝以胖为美,但从考古学角度看,清瘦型唐俑数量远大于胖胖的唐俑。《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十讲》以考古研究者重走丝绸之路的方式,带领读者透过文物看历史。书中不乏以严谨的学术研究纠正、完善大众认知之处,更以大量精美的文物图片让读者直观感受历史。

《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十讲》作者齐东方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谈及考古话题,他说,考古也是读书,读埋藏于地下、没有文字之书。考古发现的实物,让我们对历史有了视觉、听觉、触觉的感知渠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的新书中如何兼顾知识专业、通俗表达?

齐东方: 《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十讲》是我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成书的直接起因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邀请我去作讲座。讲座面对的既有专业读者也有大众读者,要想让大家都能听得懂又有所收获,自然要注重专业知识、通俗表达。最初作讲座时并没有稿子,推出几期讲座后,中华书局热情邀约,根据讲座内容整理、编辑为此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书中有些讲述纠正或者完善了大众认知,可否再举例为读者做些讲解?

齐东方:近年来文娱生活丰富着大众对历史的认知,但也会造成认知偏差。比如,不能因为长安城曾经繁荣、大唐不夜城等景点建设,就认为大唐盛世灯火通明,实际上,唐朝的夜晚一片漆黑,因为当时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唐律中对违反宵禁制度最轻的处罚是抽40鞭子。所以唐朝的夜晚,只有里坊中贵族家里可能存在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景象。

相似的,大众通常认为唐朝以胖为美,但目前出土的唐前期的俑都是清瘦、苗条的,胖胖的唐俑只是唐朝一个时期的产物,而且即便在这一时期,胖型的唐俑在数量上也是少数。至于为什么会形成唐朝以胖为美的大众认知,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胖型的唐俑比较特别,经常被拿来展览或者以封面、插图形式出现,强化了大众认知。所以说,深入了解历史不仅要走进博物馆,还要广泛了解文物发掘。当然,打个比方说,就像不必要求所有人都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一样,我们也不必要求大众都有广博、专业的历史知识,尽可能减少误导和片面认知就好。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怎么看考古话题的升温?

齐东方: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不管考古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话题,我们都应坚持自身的标准和规范。在大众关注和话题升温的时候,学术界尤其应保持冷静思考,避免因过分强调大众化而导致哗众取宠等不良现象。

但是,从大众角度来看,考古话题升温有必然性,也会带来一些助益。说有必然性是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下,会有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关注和兴趣。通俗地说,就像大家对自己家庭中爷爷奶奶的故事有好奇心一样,历史仿佛爷爷的爷爷的故事,我们自然也会产生兴趣与探究的愿望。

大众在关注考古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一些锻炼和提升,这也是一种收获。因为考古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有时,考古就像警察侦探案件,要从案发现场追踪,还要按照法治精神找到证据;有时,考古需要从一片瓷片,想象出完整的瓷器,从一个遗址,联想起古人的生活。此外,很多考古发掘的实物具有审美价值,欣赏文物本身也是一种审美熏陶。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为何时常对考古做一些概念阐释?

齐东方:我希望大众对考古形成准确理解,而不是仅有来自影视剧或者小说的片面认知。我们可以用文学化的语言来形容:考古是在铜铁陶瓷中寻找扑朔迷离的历史,在秦砖汉瓦中寻找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可以用专业化语言做解读:研究历史就要寻找资料,包括历代相传的文字记录,还有地下这本大书。没有物证的历史是不生动的历史。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历史成了有视觉、触觉、听觉的历史。我们可以借助出土陶器了解古人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出土编钟聆听古代的音乐。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强调证据与严谨。比如说,大家通常会说大唐盛世,但对考古学来说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衡量。考古学注重分期,不做泛泛地表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们应如何理解考古、历史与传统文化?

齐东方:相比较文献研究,考古以实物研究历史。“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些话对考古来说都特别贴切。中华书局为我的新书起名为《我在考古现场》也很贴切。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实地考察的收获。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发掘的文物不只是对历史的补充,还可能是对历史的重新构建。当然,文物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们还是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看待文物。比如,大众在博物馆看到的唐代瓷器非常精美,因为唐朝造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千万别以为唐朝瓷器都是这样的。在考古发掘的库房里,大量的都是普通瓷器,博物馆里的精美瓷器大多来自皇室、贵族。他们就像是流传下来的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但不能被看作是那个朝代流行的消费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请您为大众提供一些了解考古学的渠道与建议。

齐东方:当下信息渠道非常丰富,图书、讲座、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都是了解考古知识的渠道。选择图书时除了关注出版社品牌、专长,还可以关注作者的学术背景。高校、博物馆的讲座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学术严谨度,可以作为大众积累考古知识的途径之一。此外,《国家宝藏》《考古公开课》都是相对严谨的传播考古知识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有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不会对大众造成误解。此外,积累考古学知识要有广博的视野和一定的鉴别力,不要把影视娱乐、小说作品中的描述等同于历史知识。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