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部简明适用的中国文学史教材

1

《中国古代文学史》,程国赋 主编 张海沙、徐国荣、胡海义 副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理想的安排是开设四至六个学期,完成通史学习任务;中国古代文学也是非汉语言文学、中文相关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传播学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两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完成通史的学习任务。目前市面上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教材,篇幅一般比较长,至少两册,大的四册,体量较大,哪怕是安排四至六个学期的教学,教师用起来也比较“赶”,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慢”,比较适合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材料。而安排一至两个学期学习任务的专业,往往只能削足适履,教师与学生都只能“将就着”用。

随着“应用性”“多样化”“新文科化”的深入,“核心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很大的冲击,不仅是中文相关专业在压缩课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压缩课时,这就使得已经逐步完善的教材与已经磨合好的教学出现了新难题,此前专业的、权威的、大的、全的、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就更不适合课堂使用了:教师讲不好、学生学不完,还浪费教材费。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就迫切地需要一部趁手、适用的教材来辅助教学。

程国赋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而设计的教材。这部教材只有一册,60万字左右,最大的特点是简化而不简单,在有限的篇幅内,把古代文学的核心线索梳理清晰,又能够腾出篇幅讲解核心作品,使得文学史讲解与作品解读完美结合。一册在手,文学史与作品选都有了,就不用再配套更繁重的作品选。其内容弹性也比较大,对于安排一至两个学期的中文相关专业来说,体量比较适中;对于安排四个学期的专业来说,稍微延展一下作品,完全也可以使用。这样反而给教师的教提供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学生的学提供比较大的拓展空间。

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从目录安排来看,各章的体例统一,重点很突出,如《诗经》,概述完常识以后,即解读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七月》《关雎》《鹿鸣》。其中在分析《七月》时,把《七月》依次展现的春耕图、采桑图、织女图、修房图、时令食物图、秋忙图和祭祀宴饮图描绘出来,极具“导读性”;最后总结“赋”这种艺术手法如何在《七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归纳成三个特点:各章描述内容基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章内叙事也按时间顺序安排;大量使用物候标示时间。这种总结归纳“赋”的方法,极具“启发性”。接下来的《关雎》与《鹿鸣》则总结、归纳了“比兴”的手法如何体现在这两首诗歌的创作中。可见编者选择时用心之良苦,三篇诗歌,既自成体系,又有系统性;三篇诗歌分解了讲授“赋比兴”文学规律的压力,让学生在分散掌握之后,又能合起来观照三种手法的区别与联系。可以说,在短小的一章教学安排中,从文学史线索延伸到作品,又从作品回归文学规律,实现了三层次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他各章节的细节安排也非常讲究,不一一列举。

这套教材在教学法上也给教师提供示范。例如,宋元以后,叙事性长篇作品大量增加,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只能集中精力讲新的文学史发展线索(相对于抒情性作品来说,这时段的叙事性作品的创作与发展规律都不太一样),完全没有时间解读作品原文,往往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还没有完整阅读过整本的四大名著的荒谬现象。这套教材则提供了一个切入文学作品原著的教学方法:在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七大长篇名著的创作规律之后,均选入两至三个经典场面、经典片段,以个案的方式深入原文,深入原著细节,以点带面,弥补了缺陷。这种教学法具有操作性,值得借鉴、推广。

总之,这套教材适合当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总体发展趋势,适合教师教,也适合学生学。从篇幅上看适中,从方法上看也适合,从文学史与作品解读的结合点、结合方法来看,也很适合。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