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发现管理文化的共同价值: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

3

《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美] 伯纳德·贾沃斯基 张曼姿 著,东方出版中心

管理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将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哲学相互融合并灵活运用于中国市场实践,是众多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很多知名企业都是综合运用西方管理理论,包括德鲁克管理理论及儒家管理思想而获得成功的。但是,在数字经济浪潮汹涌、商业环境剧烈动荡、行业颠覆和洗牌频繁发生的今天,那些曾经博得改革开放头筹的老牌企业,以及越来越多在数字经济时代涌现的新兴企业,如何在人口、资源、消费等红利渐失的当下实现可持续增长?《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是观察研究这一问题的好书。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企业只有在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深入理解本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管理创新。一方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积淀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另一方面,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业已在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方面积累了成败得失的丰富经验。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路上阴霾时现,但在一路向前的总趋势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优秀思想、经营智慧加以科学分析与合理阐释,进而有效地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已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一书抓住了当前很多中国企业遭遇的增长之惑及解决之道的命题,两位作者通过对德鲁克与儒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力求发现两者对于当下中国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本着对中国市场及企业的观察研究,他们开创性地总结和阐释了德鲁克与儒家思想的十项原则,为企业运用这些经典思想和方法应对当下挑战、谋划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面对数字化与战略转型,很多企业面临方向迷失、发展焦虑、管理低效等严峻挑战,准确阐释德鲁克与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企业明辨方向、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中国市场的纵深推进,一方面,中国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的确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们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面对如何突破管理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问题,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中西管理模式兼收并蓄的态度。

企业经营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的宏观趋势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融入世界经济的滚滚洪流才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管理上既要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及其企业管理的独特性,又要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共性规律。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诸多共性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这个管理主体的共性特征所决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生产总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人的社会性与劳动创造性这种本质,造就了人类特有的思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也正是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形成了人类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精神境界,它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又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反作用。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首先要成就家业,其次才可能兼济天下。这种以家为中心,齐家治国的“家国思维”,同样适合于特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伦、亲情关系为纽带,把修身齐家的伦理道德原则运用于社会治理中。其管理思想的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宽容以待。这对于强化企业的凝聚力,营造员工的归属感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人是企业最能动、最活跃的核心要素,如果企业忽视了对人的尊重、忽视了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企业管理就很难建立在高效率之上。

正如德鲁克所言,“无论企业经济学的理论多么完备,分析多么周密,工具多么有用,企业管理终究都要回归到人的因素”。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正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假设与认识上并不断发展的。在对人性的假设及管理对象的认识上,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具有许多共通之处。

德鲁克也十分注重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高,并充分肯定在管理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曾指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工业革命在西方率先兴起的原因归功于宗教的作用。美国学者内森·罗森堡也认为,西方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强大的非经济的根源。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文化都是其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使命、愿景、宗旨、价值观这些软实力要素,正是企业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引领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竞争优势。从这种意义上看,《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可谓抓住了组织基业长青的牛鼻子。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市场经营开拓、运营流程管理等方面努力学习西方,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挖掘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使中西管理模式在经营实践中融会贯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及管理哲学已成为中国学界及企业界的共识。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管理思想,应当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只有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本国消费土壤,又积极融入其他民族文化与他国消费土壤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因此,寻求中西商业文明的共同价值,才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

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发掘传统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需要我们科学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儒家文化作为农耕生产力状况下的文明形态,其中的一些思想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不相协调的。这个方面则是本书作者未及论述,而笔者觉得有必要加以补充阐明的。但是,儒家文化中主流的一面,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锤炼人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不论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其在世界文明史或者管理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和生命力,是靠自身与其他文明的竞争较量而存续的。面对世界的多极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我们更应该在新的商业秩序的重建中向西方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西方国家从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上认同中国的过程,就是中国管理文化崛起的过程。

曾经创造无比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消亡,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厚重、和合、内敛所蕴涵的巨大生命力。在世界政治多极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世界的和谐发展更需要平等对话、彼此尊重、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真正能够为人类带来福祉,并成为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个民族才能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与文明繁衍中生生不息。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