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温暖而剀切的“对话”——读舒晋瑜的《深度对话鲁奖作家》

【导读】舒晋瑜所著《深度对话鲁奖作家》,收录了作者与七届49位鲁奖获得者和10位评委的对话,是以访谈样式呈现的文学评论,集新闻性、文学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其“深度”所在,凸显了学术性与专业性,将获奖作家放在时代的坐标系上,以“史”的眼光梳理和考量,此书具有作家个人样本以及文学史的价值。

继《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之后,著名记者舒晋瑜新近又推出了《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于我的阅读感受来说,堪称一次高峰体验,比读小说还要过瘾。书中收录了作者与49位鲁奖获得者和10位评委的对话,呈示了鲁奖作家的生活情态、写作样貌以及心路历程,讲述了评奖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等等,无不引人入胜。在对话中,舒晋瑜将新闻性、学术性和文学性熔为一炉,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既好看又深入,既温暖又剀切,使不同的读者姚紫魏黄,各得其美。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舒晋瑜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对话,于新闻,是一种访谈类文体样式;于文学,则属于评论的一种样式。舒晋瑜的“对话”是二者兼具。对话体评论有三种类型,评论家与作家对话,评论家与评论家对话,作家与作家对话,就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理论思潮等有关问题展开讨论,随风起舞,直接坦率,较之正规严谨的论文式阐发更有可读性和亲切感。评论家何向阳曾说:“我看重访谈的鲜活性,比看作品的信息量大,有作家的气场、气息,还有很多信息扑面而来。”“面对面的访谈,就像进入后台,进入心灵的暗示。好的访谈是两个人心灵的碰撞,是相互提升,共同成长。”这句话可以作为舒晋瑜对话的注脚。应该说,舒晋瑜访谈录属于对话体评论的第四种类型,即记者与作家评论家对话。记者是舒晋瑜鲜亮的身份标签,当然她本人也是作家,写有一手好散文,但“对话”中她的角色是记者,这是文本中新闻性的来源。对话虽然也是一种访谈,但不只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在更高层面的讨论,而“深度对话”更是深入作品肌理、深入作家心灵、深入创作规律的学术研讨了。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即时性的采访就是为历史存档,越是具有当代性就越是具有历史性。作为一名文学记者,舒晋瑜日常的工作就是对一线作家进行及时的采访,茅奖和鲁奖这两项国内最高级别奖项的获得者就是她的当然采访对象。茅奖数量少些,也纯粹,而鲁奖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理论评论、文学翻译七种类别,获奖作家每届都有几十个,即使是有选择的采访对话,其艰难繁重,可以说对任何一个作家评论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舒晋瑜能够做到,这正是她作为一名记者的优势,而且她将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正如谢冕先生所言:“中国文学界的人物、作品、事件,日日风生水起,有新闻处,舒晋瑜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这不能不令人赞佩惊叹。对话中对鲁奖作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设置,即作品参评、获奖及领奖情况,这是一个很吸睛的新闻话题,作家的回答是千姿百态的。比如,池莉这样回答:“关于评奖一概无知,是揭晓之后突然接到电话通知的。真是又惊又喜,那个开心啊!”“去领奖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责编也有荣誉奖的,可是我的责编刚刚不幸去世,一听念他名字,我眼泪就禁不住冒出来,我在那里使劲忍住泪水。”同样,舒晋瑜对话评委时也设置了一个共同问题,即讲述评奖过程中的故事,让人看到了其中的争议和内幕。比如,丁帆、吴思敬、张守仁等都坦率以陈,并无一味遮掩粉饰,殊为难能可贵。新闻性即公众性,鲁奖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奖项,此书的新闻性与鲁奖的公众属性有一种内在的契合。

“深度”的核心无疑是学术性,此乃专业性的体现。几乎所有的作家和读者都惊佩舒晋瑜超大的阅读量,对于访谈对象,不仅阅读获奖作品,还要掌握其整个创作情况,读系列作品;不仅读其作品,还要阅读相关的研究与评论。这些,舒晋瑜在“后记”中轻描淡写地说“这是起码的对话基础”。不光如此,还要将作家放在一个时代的坐标系上谈论,这就需要“史”的眼光和考量。而且,这种阅读和考量的是七种门类!每一篇对话都堪作一部作家个人简史,而放诸整体说是一部当代文学缩影亦不为过。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全书对话最多的门类是“理论评论家”,共有11位,这或许隐含了作者的个人兴趣所在。这种兴趣恰恰反映出作者理论素养和学术品格的储备,同时也决定了对话的深度。这是舒晋瑜超越一般记者之处,记者转换成研究者,也将本书新闻公众性话题转入专业性的学术层面。比如,对话吕新:“您的小说向来以隐喻见长,大风、炊烟、阴沉的天空、冬夜、月亮和糖等意象既充满隐喻,又具有结构功能。《下弦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这部小说的自然结构是有新意的,但是,对于读者来说,也面临阅读的挑战。”这段文字不就是很精到的评论吗?我还注意到,舒晋瑜深入作品内部的评语常常唤起作家的认同,并激发了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对话蒋韵:“有几类人物,一直在您的小说中生长,一是沉静内敛的女性,如彭姨;一是自私的女性,如海棠;一是具有才华的女性,如素心;有的则是同时兼具几个特点。”蒋韵深以为然:“不错,是这样。”“我碰到的,或者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肯定远不止你举出的这几类人,如果你不说,我还真没意识到,但细想想,这几类人确实常常出现在我的小说里。”这种对话才是精彩的碰撞,火花四溅。

获奖的作家评论家皆为文学界的顶尖高手,塑造人物、评析个性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这部书里通过与舒晋瑜的对话,却潜在完成了自我性格勾画和心灵揭秘,进而展示出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面影。这正是这部书的文学魅力所在。“对话”是由声音转化的文字,携带着个人的气息和体温,我们从中得以一窥作家们或幽默、或矜持、或坦率、或内敛、或狂傲、或自嘲等丰富鲜明的个性。比如,对于作品引发“争议”这个话题,有的矢口否认,有的感到“郁闷”,有的坦然承认,而且予以正面回应,如韩少功说“我一直庆幸有多种声音,而且希望有更高质量的反对者,因为这是避免自己封闭和僵化的必要条件”。

舒晋瑜在“后记”中说,《深度对话鲁奖作家》在写作上“参照了《深度对话茅奖作家》的体例,分为对话作家和对话评委两部分”。其实,书中还有一部分文字令我们无法忽视,即“采访手记”。它们用在每篇对话起首,就像一间木屋前的一棵树,引导读者进入堂奥,且绿意葱茏,自成风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雅致。文字圆润生动,妥帖温暖,在感性中有着对作家精准的评判。如冯骥才的采访手记有这样的文字:“依然翠绿的爬山虎密密层层地爬满高高的院墙,鱼儿在倒映着高大建筑的浅水中游戏,偶有金黄色的树叶缓缓飘落在池面,生怕惊动了这院子的宁静和幽深。”“他把书桌放在了田野,在大地上思考,让思想生出翅膀,长出双脚。”再如,鲍尔吉·原野的采访手记:“采访之前我读过他一些作品,那是值得反复阅读与品味的文字。真诚、幽默、灵动、节制。你能感觉到他的文字像草叶上的露珠轻盈透明,也能听到露珠滑落时的叹息和悲伤。当然,或许它的滑落是故意的捉弄,带有一丝顽皮。”“采访手记”也是作家印象记,可以单独拿出来当作美文看,给整部书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和文学色彩。

和《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一样,《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以一种丰饶、鲜活、及物、充满现场感的文本形式,给当代文学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时间越久越会凸显其价值,即如一坛酒,弥久香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