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书写南京 透视历史

14_副本

“从《夜泊秦淮》开始,叶兆言就开始在无意识地写南京,到《南京传》进入了一种有意识的状态,而《仪凤之门》显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落笔。”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收获》杂志共同主办的叶兆言长篇小说《仪凤之门》研讨会近日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仪凤之门》是作家叶兆言的集大成之作,之前的创作似乎都是这部作品的沉淀。

  作为长居南京60多年的南京人,叶兆言被认为是书写南京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当代作家。叶兆言也坦言,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

  “新南京书写的重要起点”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出了仪凤门,是长江边,官员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在《仪凤之门》中,叶兆言将故事安排在1907—1927年,在江边活跃的人力车夫杨逵和他的兄弟水根、冯亦雄,革命党人张海涛、老李,以各自的方式卷入动荡的时代中。小说通过讲述大革命前夜的百姓生活,将南京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融汇于杨逵等人的命运浮沉之中。

  “《仪凤之门》是南京城市的传记,同时也是人物风景、风俗所构成的历史长镜头。”南京大学教授丁帆细读《仪凤之门》后,认为小说以南京的城市历史和人物命运为主线,描绘了南京的独特风景和市井风俗。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从《夜泊秦淮》的秦淮河到《仪凤之门》的长江边,叶兆言写作的坐标点都没有离开南京,就像雨果之于巴黎、狄更斯之于伦敦,都有一个最切近的舞台,但呈现的却都是大时代、大视野,是社会、人文、历史、民俗等全方位的变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说,此次叶兆言将南京书写空间从人们熟知的南京文学地标秦淮河、鼓楼,转移到《仪凤之门》中的下关,书写南京的城市故事和城市人的命运,“这可能是叶兆言新南京书写的重要起点”。

  叶兆言自陈,关于《仪凤之门》,他一开始想写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借此探寻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到了真正落笔时,上海的故事消失了,写南京显然更加顺手。“不过,写出来后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写’最重要。”叶兆言表示。

  “南京最好的文化代言人”

  “南京最好的文化代言人”,这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对叶兆言的评价。邓凯认为,在《仪凤之门》中,叶兆言依然聚焦最熟悉的南京和历史题材,“以他的深厚学养和独特的文人气质写出了南京城的林林总总,写尽了南京城的前世今生,也写活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迹变。”

  在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看来,作家和城市书写紧密相连。如同老舍写老北京、贾平凹写西安、迟子建写哈尔滨、王安忆写上海,叶兆言是南京书写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的作家。

  确实,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南京”,叶兆言一直保持着稳健而旺盛的创作姿态。《夜泊秦淮》《旧影秦淮》《南京人》……在他的笔下,南京的踪迹随处可见。

  在《夜泊秦淮》中,南京城内小户人家里的传奇喜剧,叶兆言写得丝丝入扣,犹如顺着秦淮河游历其景。《南京传》则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的城市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叶兆言以朝代为章,回溯2000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如何走过三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在历史的洪流中淬炼成形。

  “南京是我写作的根基,是我熟悉的地方。”在一次图书分享会上,叶兆言说,“中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经历过南京这样的跌宕起伏,屈辱与荣光如此频繁地交替着;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南京这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沧桑……我希望能够从中国历史的各个不同时期来看南京这座城市。”

  “写作是我的生命”

  叶兆言曾说:“写作是我的生命。”在写《仪凤之门》的一年期间,他几乎天不亮就开始工作。此前,在写《南京传》时,有段时间,他也是“每天工作将近10个小时,结束时天旋地转,仿佛云里雾里”。如今,经过40余年积累,在叶兆言的书房里,光是自己出版的作品差不多就占据了一个书橱。

  在臧永清看来,一件事坚持40多年,不是功利心驱动,而是纯粹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在《仪凤之门》这部小说里可以看到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很多内容,每一页都不是只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这背后是他几十年扎实的积累和对世界的把握。”臧永清表示,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作家,叶兆言作品的惊涛骇浪都掩藏在散淡、平实之中,“他对写作的敬意、热爱,实在令人钦佩”。

  “他曾经说,自己喜欢写、能写,可以不为生活操心而安心写作,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江苏省作协书记处第一书记汪兴国说,叶兆言是为文学而生的,写作是他人生的驱动力,也正是这种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推动着他坚持精益求精。

  作为相交多年的文坛老友,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对叶兆言的印象是,散淡、实验、勤奋。“他是一个彻底的、没有尽头的文学实验者,这和他的修为是贯通的,他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他喜欢一切形式的实验与探索,他以竞技般的专业精神来要求自己每一部作品有所创新。”毕飞宇表示,叶兆言没有向文学发誓,也没有向生活发誓,但他用漫长的、强有力的写作告诉了我们:写作真的是叶兆言的生命。

责任编辑:JH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