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现实主义探索的无限可能——从陈彦《星空与半棵树》谈开去

星空与半棵树
《星空与半棵树》,陈彦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彦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的转向意义,是探索现实主义的诸多可能——他以象征性、托寓性和混沌性,赋予现实主义抽象的思辨价值,补益了现实主义在具象性、写实性之外的面向维度。

《星空与半棵树》是陈彦酝酿多年的新作,其与《装台》《主角》以来的现实关怀,一以贯之。他始终指向“作为此在的人”的价值,小人物的生存挣扎。而与以往聚焦特定职业人群、圈层场景不同,新作的涵更加广阔繁复。“这里拉开的是一个从乡村到小镇,再到县城、省城、京城的宽阔舞台,人物也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高高低低、阶位错落。”基层公务员,士绅农商,黑恶村霸,迂回穿插,纵横衍射,如根脉枝叶,河网星辰。他不止在写城乡关系、人际关系,还兼顾了“天人之际”,人与自然、生灵和风物的相处之道。

1

小说聚焦上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三十余年城乡意识的裂变。以半棵树被盗挖偷卖为导引,以温家和孙家的世仇积怨为枢要,延展出北斗村盘根错节的人情世相、风物地理,演绎社会全息影像。当村霸攫取基层权力,黑恶势力就有了世袭,正如高衙内得了高俅的亲传。孙铁锤身上,是代际遗传,历史累加的恶。温如风母亲就被孙铁锤的爹仗势凌辱,背上恶名,落坡身死。孙铁锤不学无术,继续混成村干部。老实本分,闷声度日的温如风,被这“哈怂”所逼,想做蔫儿驴,也做不得。他被孙铁锤剔牙花子塞进嘴里,半棵树被偷挖,夜里挨了黑打,“伤了下身”,明知黑手,却苦无证据。自家磨坊被挖成了“孤岛”,妻子花如屏也遭霸凌。

这种恶的浓缩颇具暗示:伤其下身,是绝户之意;挖其地基,是断根孤立;胁迫其妻,是羞辱之极。告状与维稳,讨说法与去安抚,自然成了小说两大线索。陈彦坚持书写中的“原样主义”,用史笔、直笔,不虚美,不隐恶。《诗经》以来有怨刺,《史记》里有不平鸣。然而,作家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中。他对恶行艺术概括,上升为美学上的丑恶怪诞;对自由崇高充满召唤。温如风是林冲的某种“反写”。林冲主动放下尊严,隐忍吞声,被逼死路,才会动弹一下。温如风则不计后果,讨说法找公道,从县城、省上到京城,不断“出访”。陈彦承袭了古典小说戏曲里的发生逻辑。不止有《水浒传》以来正邪斗争,呈现出逼、恨、闹、平的结构轴线;亦有公案侠义小说的原始期待:公正的官,出头的侠。

派出所所长何首魁,看上去面冷心硬,黑脸无情,对温如风的出访,曾经反感生厌。事实上,他渐渐认为如风是个汉子,执着无畏,暗生敬意。他讲策略,有原则,不为行政因素干扰,严防冤假错案。最终他击毙孙铁锤,并为此牺牲。小说塑造典型人物,凸显出这种具体的、历史的、充满变易的“生成性”。甚至叫驴这样偷鸡摸狗的混混,结局也是为正义而死。性格鲜明,并不意味人物类型化、脸谱化与单向度。相反,它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情境的连续性、情感的逻辑性中,写出人物的成长性(从渐变到剧变的过程)。

这亦是心灵史的书写,暗含了成长小说的变体。安北斗原本也担心晋升和官帽,患得患失,其心态与“小公务员之死”的故事,相差无几。他从一个成天有泼烦杂事的计生干部,荒诞地变成安抚、“盯梢”,不断去“领人”的“专差”。然而,他却在情感上开始认同、理解老同学,甚至为其支招建议。他不计前途,最终妻离而家散。其中暗藏“小说的估价”,追寻正义、高贵、自由、尊严都有代价。有身死牺牲、有家破返贫,但义无反顾。

作为西安人,我理解这种“秦人秦性”,天然有副生冷硬倔,悲慨苍凉,无畏无惧的地域气性。转化在故事中,就有了原始的生野语言,透出又狞又厉,既莽且荒的生存质感。陈彦承袭了宋元话本以来,“说话艺术”的精髓,其对白见出剧作家的年深功力,描写呈现细腻的粗粝、大俗大土的冲击。即使在写男女之性,也是风情画,犹如大写意。花如屏、杨艳梅,如活脱的鱼,风里的烛,摇情荡性,浪言俏语。与梅里美笔下乡间女子风情,也不遑多让。

2

星空和半棵树,提供了另一种整体隐喻:关心自己,自我观照。这是以往现实主义创作,常缺乏的重要维度——小人物的觉醒、自救与行动感。大多底层书写,总爱透露一种自上而下观,上帝去悲悯的姿态,这不过是优越感的变形性外溢。半棵树与星空,本是两种意象,指向两个世界、两种视角。前者是鸡飞狗跳、鸡毛蒜皮的切己利益,后者是灵魂升华,终极关怀的精神寄托。二者可转译为“占有与存在”的关系,其本质是对生存方式、心灵人格的重思。

一场天灾使全村人都改了名,都取了一个“存”字——存盆、存罐、存雨、存镰,恨不得“存万物”。这种土气,正是形而下地占有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的原初思维。但人又有追求存在本身,自由高贵价值的超拔,树是要伸向星空的。找那半棵树,是找弄丢的“人心世道”。仰望星空,是为了获得视野、胸怀、信念与慰藉,解决现实烦难。如果你放下生存利益,星空(形而上观照)也毫无意义,它不过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温如风和安北斗,写得好,是因为陈彦写出了“界限性生存”——人物总存于局限和超越的边界上。挣扎必痛苦,但痛苦有意义,二人代表不同视野的辩证,对偶与转化,相互校准。

人物不能超越自己的认知层级、身份归属和物质利益。作家不可凌驾人物,代其做出看似境界很高的价值抉择。我们很容易陷入言必称宇宙意识的陈词。然而,中国作家的自然观、宇宙观,自古以来就奠基于现实伦理之上。即使谈自然山水,也讲道德比附。观星取象,也讲天垂象、应吉凶,星辰里面有神明。即使安北斗爱观星,他从天文中参悟的也是一套处世经验。

陈彦展现了同一故事内部,价值信仰、观念行动的“异质共存”——它们相互交斗,都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这暗合黑格尔对伟大悲剧性的经典说辞。如风二字代表儒家的行事原则,君子温柔敦厚。但利益、尊严需要捍卫,去闹去争,是一种法家的对立转化。而当你用道家自然观,审视这些冲突,微如尘芥,都不是事儿。隐忍不发,不平则鸣,还是以直报怨,以眼还眼?我想小说的复杂深刻,在于这内源性的辩驳。

3

小说也探讨乡村基层中“系统的杂糅”。一面是乡间宗族式的人情社会,一面是行政层级的制度体系。如何利用熟人面子、亲缘关系,四两拨千斤,因地制宜,高效管理,这是一种“地方智慧”。如何首魁用叫驴摸排线索,辅助办案。安北斗靠本村的好人缘,将计生工作的琐碎事儿,捋得平顺。然而,这种乡村意识结构,也有滞后的脱节性,不完全的蜕变性,孤岛化的半封闭。数千年乡村伦理价值,在商业主义冲击下,被逐步掏空。利益共同体渐渐取代了以乡约、宗祠构建的价值共同体,极易被村霸利用。现代治理体系在乡村,面临权力末梢运转不畅,难以通达的现实处境。

正如《白鹿原》里朱先生,代表传统士绅的建构性力量。北斗村的有德望者草泽明、乃是“乡贤”形象,成为文化寻根、价值守望、秩序复归的精神符号。这位闲居在家的民办教师,观察人心人性,见证利益斗争,表面荣辱不惊、抽身事外。唯有在全村信仰崩塌,彻底迷失的关键时刻,才愤然出山。乡村被商品拜物教,物化异化。挖树挖河,炸山采石,是“自然货币化”的后果。道德危机与生态危机,相生相伴,是一体两面。孙铁锤一手遮天,造石像如立“生祠”,鱼肉乡里,闹出事故,草菅人命,全因他有自家人孙仕廉,充当靠山。

可见,扫黑除恶、反腐斗争、道德重建与民风重塑,完全是同构同步的。它们统一在同一故事里,成为系统化的叙述层级。这种叙述显然比现代文学以来的“乡土文学”更为复杂。以往的启蒙与怀乡,寻根性与现代性,城乡二元的符号性对立,逐渐在当代叙事里消解。城乡一体化,人员流动往复,最终将呈现为同一空间系统内的冲突。正如村里的树,被挪到城里别墅,乡村也逐步成为一种“都市景观”。

4

即使小说里的荒诞,也与西方荒诞主义、黑色幽默的绝望底色,保持着距离、可以说,陈彦写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荒诞性,完全有古典叙事的内核——惩恶扬善,看重因果,归于一种“可理解性”。过去,我们很轻易将其视为迷信。孙铁锤的爹,最后被捅掉的蜂窝蛰死了,他的舅也掉粪坑里臭死了。利欲熏心,炸山取石,造成的伤亡,是否也算因与果?

善用因果,是潜在性地输出价值,伦理期待。在蒲松龄笔下,变异变形,幻化志怪,是道德律的重建。荒诞背后,是有立场的文学,站在受欺侮和弱势一方,是隐在审判,情感倾倒。陈彦的“四体”设计,即是一种回环往复,天地人神共在的道德拟境。猫头鹰充当自然与人事的“交感”,两个世界象征价值的交集。它如同灵媒,意谓超越论视角:类于《红楼梦》一僧一道之穿引,西方戏剧里降神与唱诗。用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

猫头鹰开篇说,结尾说,用异在的,超视的声音,絮絮叨叨。如同结构主义者用中间功能转换项,调和对立两项价值:白天与黑夜,人与非人,社会与自然。夜行见证罪恶,环顾能察八极,出没可应祸端。换言之,猫头鹰是叙事中的“巫言”。当作家否定了上帝视角,又想写出超验性,它即是一种代拟附体。换言之,这种荒诞,绝非荒诞主义。它俨然是对作者功能的反讽。从这点来看,猫头鹰说,与太史公论赞、异史氏言、陈彦的按语,一脉相承。

作家重思了现实主义题材长久以来的某些积弊。我概括为:主题大而无神髓,叙事平而少波荡,节奏如过起日子,论质感则“缺根少土”。大量长篇小说并没有处理好戏剧性和俗常性的关系,没有精微与广大的对立统一,导致絮絮叨叨,造成叙述的内耗。《星空与半棵树》意欲探索,现实主义的轻逸与厚重,观念与实在,高蹈和沉潜。我们应当将现实主义从创作风格的层面解脱出来。

现实主义之本质乃是一种批判/关怀的双重姿态,其与“作为方法”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并非属于同一层面。但它们完全可以“无类无极”地融合,构成创作上的体与用。在我看来,陈彦此作的转向意义,是探索现实主义的诸多可能——他以象征性、托寓性和混沌性,赋予现实主义抽象的思辨价值,补益了现实主义在具象性、写实性之外的面向维度。

责任编辑:李爱莉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