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全方位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将让出版“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我国出版业同声相和、砥砺前行、走向世界,对外交流更加活跃,成效更加显著。五年里,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数十项重点工程的支撑下,我国出版“走出去”基本形成了产品“走出去”、作家“走出去”、资本“走出去”的全方位格局。

2012~2016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总量增长达18.9%,累计输出图书版权近4万种,图书进入80余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逆差从2012年的1∶2.20缩小至2016年的1∶1.75,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使得国外读者的关注点从单一的传统文化内容转向“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政治经济制度内容;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中国作家折桂国际文学大奖,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销往世界各地;各大出版机构利用重要翻译出版平台、数字内容交易平台及世界各大展会平台,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接连在世界各地投资设立分支机构,推进本土化运营,实现国内外同步出版发行;出版集团(社)打造专业翻译团队,培育多语种人才,为优秀作品的译介、版权谈判做准备。五年来,中国文化深入国际主流市场,从“几枝竞放”发展到“遍地开花”。

打造图书精品 增强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中国热”现象持续升温。出版机构顺势而为,就国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其中,“中国梦”“中国道路”“一带一路”等主题出版物、当代名家名作、对外汉语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4类图书大放异彩,版权输出成绩卓越,为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

主旋律图书引领中国出版“走出去”。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外文出版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出版22个语种,进入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累计发行已突破50万册。《摆脱贫困》《习近平讲故事》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英文版海外销售3万册,《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已出版12个语种。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贸易总量近5000种,比2014年增加2300种。(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中国当代名家名作深入国际主流市场。截至2017年2月,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已被翻译成33个语种,出版发行了16个语种,并成功签约美国最大独立制片公司,进行电影改编。同时,麦家作品《暗算》的英语、西班牙语版也将陆续推出;截至2017年7月,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已实现在英、法、美、德、意、越、韩、日、埃等13个国家的版权输出;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英文版目前全球销量超76万册;余华的《活着》走出国门,被译成多语种,拍成话剧在德国上映,《许三观卖血记》被搬上韩国大荧屏。

对外汉语教材覆盖多国家、多地区。据2017“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数据显示,中国年均出版对外汉语教材5000余种,参与组织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单位近100家。近年来,华语教学出版社的《流利汉语》受到汉语学习者追捧,“华语阅读金字塔”系列、“我的第一本中文故事”系列等50种近百册中文教材及读物成为阿布扎比皇室选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泰国职业教育汉语教学量身定制的《体验职业汉语》备受好评。今年6月,“十三五”阶段“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课题在京启动,包括建立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进行国际汉语教材研发等,构建以汉学为概念的中华文化传播创新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读物仍为海外读者关注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质量和速度均有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版权书达1.2万种,年均增长率达10%。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普及版”(多语种)、北京出版社“北京古建文化”丛书(英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系列”(英文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文化东盟译丛”等图书,分别从建筑、戏曲、儒家文化等不同视角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范本。

构建多元平台 开拓海外输出渠道

各大出版集团(社)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翻译平台、创新传播平台、做大会展平台,多元拓展海外输出渠道,提升中国出版海外影响力。

一是搭建翻译平台。2014年以来,中国出版集团通过举办翻译家恳谈会、建立翻译出版平台的形式,推进中国文化向国际传播。由中译出版社发起的“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目前已与印度、格鲁吉亚、波兰等国20余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签约,出版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忆当年》、印度汉学家狄伯杰的《中印情缘》、英国汉学家迈克尔·狄龙参与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中国文化读物。在英国牛津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等成立“翻译出版和文化交流中心”,开展版贸合作。中译语通目前已经形成译见、译云、译库3款产品与服务,“译云”作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翻译出版平台,覆盖32个语种,日均访问量达1亿次。

二是创新传播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易阅通”作为全球数字图书交易平台,涵盖130多万种电子书、6000多种数字期刊,2013~2016年签约国内外出版社、图书馆500多家,覆盖4万多家海外图书馆、100余万个人用户;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有限公司与亚马逊联合建立的“中国书店”上线图书67.3万种,海外发货达37万册;五洲传播出版社打造的that’s英语、西语和阿语平台销售图书千余种,覆盖数十个语种,其中,that’s阿语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阿语数字内容运营平台。

三是借力会展平台。世界各大图书展会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五年来,在美国纽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开罗国际书展等大型展会上,中国主宾国活动异彩纷呈,版权签约仪式、作家交流会、新书发布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参展商和海外读者驻足。有着“世界第二大书展”之称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17年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262项,相较2012年同期增长37.32%;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3244项、引进协议2018项,同期增长分别为42.4%、29.1%;引进与输出比从1∶1.3扩大到1∶1.61。

谋划资本布局 推进跨国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是促进中国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重要一步。各出版集团(社)或是与海外主流出版商合作建立国际编辑部、联合编辑室、出版翻译中心,或是在海外投资建立分社、收购当地出版机构,从合作国家的文化特征和读者需求出发策划选题,依托合作方渠道将中国文化向纵深传播。

2017年6月以来,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中译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罗马尼亚、德国、匈牙利、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出版机构签约成立国际编辑部。2017年3月,外研社保加利亚“中国主题编辑部”挂牌成立,在今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出版高峰论坛”期间,又分别与波兰对话学术出版社、法国印象文库出版社签约,合建“中国主题编辑部”。外文出版社与德国西德大学出版社、西班牙大众出版社、印度GBD出版社、土耳其穆哈迪斯出版社、黎巴嫩阿拉伯科学出版社等10家出版机构签约“中国主题海外编辑部”,双方计划每年共同出版5~10种图书。

2013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英、澳设立子公司,次年5月以8500万美元收购美国出版国际有限公司(PIL),成立凤凰国际出版公司(PIP),并购后有声童书年销售实洋维持在6亿元以上,真正进入美国童书主流市场。2015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下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全资收购澳大利亚新前沿出版社,并于2017年3月在伦敦建立分社,通过跨国管理、全球化经营,实现优秀绘本中、澳、英三国同步出版。安徽出版集团分别在黎巴嫩、波兰、澳大利亚设立时代未来有限责任公司、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公司、时代亚奥公司,推进数字出版和文旅业务发展。外研社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共同创办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揭牌,近日又与沪江、新东方合资共建InnovaPressLimited出版公司,聚焦海外教育板块……据统计,截至2016年,出版单位已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450多家,本土化经营程度逐步提高。

从单一的版权输出到全方位的本土化运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书业“走出去”成就斐然,这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生动体现,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内容挖掘不够深入、自身定位模糊、译介工作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真正做到文化“走进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