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向书画艺术界的全球领军企业迈进

在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西街,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这里便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荣宝斋。经过340多年的风雨沉淀,这家百年老店,已从一家以“前店后厂”传统模式经营的老字号,转型发展成为拥有25家控股子公司的多元化文化企业集团。

这家老字号是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的?2015年岁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荣宝斋,专访了总经理马五一。

看成绩 营业收入、利润总额9年分别增长24倍和42倍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今年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提出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荣宝斋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

马五一:作为一家国有文化企业,荣宝斋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年来荣宝斋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便是最有力的证明:2007年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企业”;2009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百年品牌”;201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同时成为北京市首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商店。

在经济效益层面,荣宝斋也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荣宝斋资产总额1.06亿元,所有者权益7011万元,营业收入4880万元,利润总额585万元。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高速发展,荣宝斋2014年资产总额29亿元,所有者权益7.77亿元,营业收入12.42亿元,利润总额2.53亿元,净利润1.85亿元。相比2005年,资产总额增加了2635.85%,所有者权益增加了1008.26%,营业收入增长了2445.60%,利润总额增长了4224.79%。近3年,荣宝斋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1.43%,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为46.64%,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48.31%。

谈战略 “大格局”“大视野”成就“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采访荣宝斋的过程中,听很多员工谈道,荣宝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有您这位胸怀宏图大略、办事杀伐决断,又常存仁爱之心的掌门人。您也常说,做人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能否透露一下荣宝斋近年来有什么样的“大格局”“大视野”,才成就了今天的“大发展”“大繁荣”?

马五一:作为一家存续了340多年的老字号,荣宝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正是源于我们一贯坚守的诚信理念。荣宝斋人秉持传统,一直坚守“诚信为本、荣名为宝”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经营中坚守诚信这条底线不动摇。如今,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荣宝斋”已成为高端、保真的代名词,为自身的商品和服务附加了远高于市场价值的诚信价值。具体说来,我们近年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经营,让传统技艺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

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是荣宝斋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这两项技艺的延续是需要画廊的利润来反哺的。后来,荣宝斋改变经营方式,设立了木版水印工艺坊,将木版水印制作流程勾、刻、印、裱在展销大厅展示给顾客,让他们了解、喜爱这些传统技艺,从而吸引顾客,培育市场。现在,两项非遗每年能为荣宝斋带来3000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

二是细分市场,树立高端书画经营主体形象。

2010年,荣宝斋把书画经营部一分为二,成立以经营当代艺术家作品为主的书画经营一部和经营近现代大师作品的高端画廊书画经营二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后又继续对书画一级市场进行细分,先后成立了经营各时期名家书法作品的书法馆、经营名家油画和顶级沉香的西画馆。这4个书画廊共同构成了高端书画经营的主体,使得荣宝斋高端书画经营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是走向全国,成立11家分店和5家拍卖公司。

荣宝斋通过推进“五年十店”工程和拍卖“三跨”工程,积极构建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五年十店”即在5年内,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成立10家旗舰分店。拍卖“三跨”即荣宝斋拍卖品牌要实现跨南北经营,要跨入中国书画类拍卖排名前三强,跨入艺术品综合拍卖前六强。截至2015年12月底,荣宝斋已在香港、天津、呼和浩特、长沙、广州、济南、洛阳、青岛、武汉、淄博、宁波开设11家分店,在北京、上海、济南、南京、桂林开设5家拍卖公司,5家拍卖公司实现齐拍。

四是多元发展,围绕主业开拓相关领域业务。

在坚持突出书画经营主业的基础上,荣宝斋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向相关领域拓展开发。今天的荣宝斋,除了经营传统的书画、文房用品、木版水印之外,还涵盖了拍卖、典当、茶文化、沉香文化、美术教育、文化贸易、美术书刊出版印刷发行等众多内容。

五是投资自用地产,在北京顺义和天津蓟县建设文化创意园。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荣宝斋拟在北京顺义区和天津蓟县建设荣宝斋文化创意园。其中,顺义园区占地146亩,将建设“一院一地五中心”(荣宝斋艺术学院、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艺术家创作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数字出版中心、印刷中心、物流中心),该项目已于11月22日开工建设。蓟县园区用地218亩,将建设“一村两中心”(艺术家村、新产品研发中心、非遗生产中心),预计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说规划 成为“文化+”大文化战略生态构建的领先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十二五”即将过去,“十三五”就要到来。在新的历史时期,荣宝斋有什么发展规划?

马五一:荣宝斋“十三五”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经营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文化+”大文化战略生态构建的领先者,客户满意、员工尊敬、投资者认可、发展后劲充足的百亿市值级上市公司。

我们同时提出了“一大四化”整体战略构想:“一大”即大文化,“四化”即金融化、国际化、互联化、活力化。“一大四化”是实现“十三五”总体目标的战略路径和手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荣宝斋将如何构建大文化战略生态?“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马五一:一是“文化+消费”,引领大文化消费潮流。

荣宝斋将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食住行、游购娱、衣饰用、交投赏、医教养”等领域,从产品、服务、业态三个维度进行文化经营延伸,打造一系列的“文化+消费”业务。另外,荣宝斋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自2016年起共同主办荣宝斋中国画双年展。在顺义荣宝斋文化创意园建成后,荣宝斋画院将重组成荣宝斋艺术学院,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培养传统书画艺术人才、艺术品鉴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文化+金融”,借金融之帆扬文化之船。

走文化与金融结合之路,荣宝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有340多年积淀的强大品牌影响力,二是荣宝斋在艺术品行业的公信力,三是荣宝斋在艺术品鉴定、价值评估上的权威性,四是荣宝斋有成熟的艺术品保管和销售渠道。

2015年9月,荣宝斋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并迅速与北京银行、齐鲁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获得总计50亿元的授信额度,开展艺术品质押融资相关业务。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共计放款1亿多元,实现收入500多万元;另有几笔业务目前正在积极洽商中,放款金额约1~2亿元。现质押融资的押品范围仅限于近现代中国书画,2016年,将在全面推进书画质押融资业务的同时,拓宽业务范围,增加玉器、瓷器等项目,预计全年将实现15亿元至20亿元放款额,实现营业收入8000万元至1亿元。2016年,荣宝斋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还将与保险机构商谈艺术品保险的操作模式,适时开展艺术品保险业务。可以预见,这项业务将成为荣宝斋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股改上市,借助金融杠杆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荣宝斋“文化+金融”战略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自2013年12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决定对荣宝斋进行整体改制,并发起设立荣宝斋股份有限公司以来,荣宝斋改制上市工作稳步推进。

2014年10月21日,中宣部批复同意荣宝斋重组改制和设立荣宝斋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3月,荣宝斋股份制改造项目启动会召开。会后各中介机构正式进场,荣宝斋股份制改造工作全面展开。

2015年4月28日,中央文资办批复同意荣宝斋重组改制和设立荣宝斋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11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主持召开荣宝斋改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我分析了当前艺术品市场走势和荣宝斋的实际经营情况,汇报了关于申请设立荣宝斋文化有限公司的方案。会议决定以2015年3月31日为改制基准日,设立荣宝斋文化有限公司,作为荣宝斋未来上市的主体。

三是“文化+贸易”,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荣宝斋将借助国家战略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主要城市建设荣宝斋分店,设立荣宝斋拍卖公司,复制荣宝斋咖啡书屋,建立荣宝斋艺术学院,举办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书画巡回展或书画艺术节,让荣宝斋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时代名片。

四是“文化+互联网”,为艺术品插上腾飞的翅膀。

荣宝斋将加大数字科技项目的投入,为艺术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荣宝斋的线上经营平台——“荣宝斋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已于去年年底上线运营,今后荣宝斋将加大资金投入,将其打造成中国艺术品数字服务与交易第一品牌。荣宝斋还将继续大力推广微信公众平台、APP,与固网平台一起构成全方位的荣宝斋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

主营业务守正出新

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荣宝斋书画经营二部,琳琅满目的近现代名家书画大作顿时让人眼前一亮。经营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装饰古典,集中展示了明清书画名家及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近现代十大名家的作品。“书画经营是荣宝斋的核心业务之一。”荣宝斋副总经理范存刚告诉记者。随后,他就新时代荣宝斋书画经营的守正出新向记者娓娓道来。

敢于出新的勇气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是“荣宝斋”店名的由来,“诚信为本”是荣宝斋金字招牌的秘诀。新时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书画市场环境下,荣宝斋如何将品牌延续并发扬光大?面对记者的提问,范存刚用“出新”一词作答。

第一次出新,是2010年8月在以总经理马五一为首的荣宝斋领导班子带领下,顺应市场需求,将原有书画经营部一分为二,成立了以经营当代书画名家作品为主的书画经营一部和经营近现代名家作品的书画经营二部。从2009年荣宝斋大厦开业至2014年,书画经营二部5年共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

第二次出新,成立荣宝斋书法馆。2011年12月荣宝斋成立了经营各时期名家书法作品的书法馆,并采取画廊陈列销售和主动邀请当代书法名家举办展览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这是荣宝斋在书画经营上的又一次创新,在业界尚属首创。2013年,书法馆实现了超过1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2015年由书法馆策划举办的“当代著名书法家年度提名展”市场反响热烈。

第三次出新,设立西画馆(沉香堂)。2013年8月,荣宝斋成立了经营名家油画和顶级沉香的西画馆。西画馆的开业将荣宝斋的经营范围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延伸至西画艺术领域和传统沉香文化。

视品牌如生命

荣宝斋与书画家情诚谊厚,曾得到鲁迅、郑振铎、何香凝、郭沫若、赵朴初、张大千等先辈、巨匠的热情关注与支持,被誉为“书画家之家”。荣宝斋同样与当代著名书画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年都会专门举办“荣宝斋书画家新春联谊会”。2004年至2013年,荣宝斋连续10年为著名画家范曾举办新春书画展,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经营大家必不可少,发现并培育新人更体现了荣宝斋的专业眼光和社会担当。近年来,荣宝斋通过举办全国分店巡展、学术研讨等活动大力扶植有潜力的中青年书画家,培育市场。“如今,为大家策划展览,为新人举办双年展、联展逐渐成为画廊的常态服务。”范存刚表示。

“荣宝斋经营的字画绝对都是质量上乘的真品!视品牌如生命,这是340多年来无数荣宝斋人始终坚守的经营理念。”“想在荣宝斋画廊挂单的书画家很多,但是荣宝斋有自己的品质标准和要求,作品需经过荣宝斋艺术委员会的严格审定才能进入,因此作品绝对高端、保真,顾客可以放心购买。”范存刚介绍说。

近年来,国家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面对极其不利的大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压力,荣宝斋人积极开拓、锐意创新、迎难而上,通过在各地开设分店,设立艺术品资金池,经营接地气的、有市场接受能力的书画家作品等方式开辟销售渠道,体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界领军企业”的实力与担当。

正如马五一所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与其自怨自艾,倒不如面带微笑迎接挑战。”虽然时间短暂,但记者深深感到荣宝斋人身上都有一股文化正能量。我们坚信,荣宝斋这个百年老字号品牌必将会创造出新的精彩和更大的传奇。

两大板块交相辉映

提起《荣宝斋画谱》《中国书法全集》,相信书画界、书法界的朋友都很熟悉。《荣宝斋画谱》是当代美术出版史上出书品种最多的美术技法类丛书,自1979年出版第一本起,至今已出版300分册左右。《中国书法全集》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套大规模收集、影印历代书法作品的书法丛书,1991年至今已出版70卷。这两套书的发行时间之长、发行量之大、影响之广,其他的美术和书法出版物难以望其项背。它们的出版方,就是荣宝斋出版社。

近年来,荣宝斋出版社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以“弘扬传统,关注当代,深入挖掘,发展创新”为理念,着力打造了一批文化含量、艺术含量、编辑含量高的专、精、特、新产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这家隐藏在北京琉璃厂西街胡同深处的出版社,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兼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介绍了相关情况。

199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到荣宝斋工作的唐辉,见证了荣宝斋出版社成立至今这22年的发展历史。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4月获批挂牌成立,“此前出版这块工作一直由荣宝斋编辑部负责”。作为荣宝斋的一个分支机构,出版社主要为荣宝斋的主业——书画经营和两项非遗服务,综合美术、书法篆刻是两大图书板块。

唐辉说:“成立初期,荣宝斋的出版品种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和荣宝斋出版业务需求的增加,我们在这两大板块上不断发力,推出了一批书画界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在综合美术板块,荣宝斋出版社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继续做实书画技法类图书、普及类技法书和精品普及类技法书同时发展,其中精品技法丛书《墨花墨禽》四卷获得了全国美联集团“金牛杯”金奖。二是针对中国画市场,推出“近现代名家”系列精品画册,出版了齐白石等大家的作品。三是组织美术界理论家对近现代名家、大师进行理论研究,陆续出版《书画同源》系列丛书20余种。四是加大精品力作的出版力度。2008年推出的大型画册《荣宝斋珍藏》(十二卷)使荣宝斋出版社跻身美术专业强社之列;之后陆续出版了岭南画派大家黎雄才的六卷本《百年雄才》,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大家《贾又福画集》八卷与文集,现正在整理编辑《张大千全集》《吴作人全集》《赖少其全集》等大部头精品画册。“我们从出版单一的技法类图书延伸到理论研究图书,再到大部头的全集,丰富了出版层次。”唐辉说。

在书法篆刻板块,荣宝斋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了《荣宝斋书谱》系列,“这是对《荣宝斋画谱》出版理念的延伸”,这套书一经面市就很受市场欢迎。近几年,出版社又与中央档案馆独家合作“开国领袖书法”系列,陆续出版了《老一辈革命家书法艺术精选》《毛泽东书法选》《毛泽东书法精选》《邓小平书法选》等;今年即将出版《陈云书法选》;明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书法选》正在筹划编辑中。此外,出版社近年来还与大专院校合作推出了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的“博士论丛”系列。

作为一个出版机构,荣宝斋出版社在期刊出版上也取得了重要成绩。该社旗下的《荣宝斋》《艺术品》两本期刊,在书画艺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其中,《荣宝斋》2012年获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荣誉称号,《荣宝斋》《艺术品》两本期刊2015年还荣获中国期刊学会组织评选的“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此外,荣宝斋2004年还成立了以传统书画教学培训为主的荣宝斋画院。唐辉说:“10年来,我们开办了20多个工作室,培养了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过两年,地处北京顺义的荣宝斋文化创意园建成后,荣宝斋画院将重组为荣宝斋艺术学院。“我们将搭建更专业的美术教育平台,为整个书画界和荣宝斋的后备人才培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国文明单位”这样炼成

2015年,荣宝斋荣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在此之前,荣宝斋还多次被评为“中直机关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委书记、总经理马五一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企业文化领军人物”“优秀诚信企业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单位”是如何炼成的?荣宝斋党群工作部主任曲云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建设和谐企业人文环境

马五一始终心系职工,为了关心帮助遇有危急困难的职工,在她的倡议和发起下,荣宝斋2012年成立了“爱心助困基金”。马五一带头将中国出版集团给予她个人的5万元奖励全部捐出,广大干部职工深受感召踊跃捐款,共筹集善款14万余元。迄今共帮扶困难职工20余人,累计发放助困基金5.2万元。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除正常的医保报销外,荣宝斋还给每个员工都办理了补充医疗保险;为提高职工退休收入保障,荣宝斋还设立了企业年金。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中,马五一带领荣宝斋领导班子制定了《荣宝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办法》,并为职工办了7件实事:一是为343名在岗职工提高工资收入,人均增长3700多元,并将新入职大学生享受月奖金时间从半年缩短为3个月;二是为生产车间职工增加潮湿费和特殊岗位补贴;三是提高返聘人员工资待遇;四是及时更新职工之家设备,丰富职工生活;五是改善职工食堂就餐环境和饭菜质量,增加早餐、改善午餐,提高餐补;六是自2014年6月起,将职工每年6~9月的防暑降温补贴由原来的每月150元提高到200元;七是从退休职工入手,做好住房补贴计算和发放工作,目前已完成退休职工住房补贴发放。

此外,遇到企业重大事项,荣宝斋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听取职工意见,采取相应措施。工会成立了小乐队、小合唱队、小舞蹈队和宣纸服装模特队,其中宣纸服装表演因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创意,还被录制成专题电视节目。荣宝斋还开设了中国画、书法、京剧等兴趣小组,组织职工技能竞赛、书画摄影比赛、文艺演出、离退休职工重阳登高等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构建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开展公益活动回报社会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荣宝斋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将其作为建设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几十年来,荣宝斋参加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上百场,捐款捐物无数,受益人群多达数千万。近年来,荣宝斋共向汶川、舟曲、玉树等灾区和“母亲水窖”“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等捐款1200余万元,捐赠衣被1500余件,捐书6万余册,总码洋近190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荣宝斋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鼓舞人心的形式,连续两次组织了“为了汶川·情系灾区”大型义捐义卖活动,共筹得善款1027万元,用于罗江县蟠龙镇荣宝斋学校、中江县富兴镇荣宝斋小学、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机电实训中心的重建。目前,3所学校都已重建完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至今,荣宝斋又连续多次向3所学校捐赠图书百余个品种,码洋100余万元。

荣宝斋拥有一支40余人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他们通过组织职工参加义务植树、赴培智学校慰问、赴牛街民族敬老院慰问、与武警北京总队第七支队开展双拥共建、组织交通文明志愿服务、宣传低碳环保等多种活动,培养职工服务社会意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演绎一段水墨传奇

12月1日,北京城被雾霾笼罩,外面阴沉昏暗,但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和生产中心却是灯火通明,几名技师正在心无旁骛地工作着。她们身边都开着加湿器,当然,它们的作用并不是为了防雾霾,而是为了让技师们手中忙活了几个月的《百花诗》作品保湿且更具神韵。水雾缭绕中,技师们一涂、一压,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神秘、那么有韵味。

站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身边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经理、木版水印生产中心主任、木版水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文英,时不时为记者做着解释。技师们看似简单的一举一动,却体现了木版水印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

行家看功底

说起木版水印技艺,很多荣宝斋人就会向你讲起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时任荣宝斋经理侯恺把白石老人请到店中参观,将老人真迹与木版水印复制品摆在老人面前,让他分辨,老人对着两幅画作打量了许久,感叹道:“我真看不出来。分不清,分不清了啊。”由此足见荣宝斋木版水印被誉为雕版印刷“活文物”的神妙之处。

“你看,她们把调好的颜色用棕皮制的刷子刷在雕好的木版上,再把宣纸铺在刷好颜色的木版上,然后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由淡而浓,用‘耙子’在宣纸上一压,颜色便印在宣纸上了。木版水印作品就在勾描-雕版-印刷这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中诞生了。”指着眼前几位技师的现场演示,深谙其道的高文英的解说更加清晰,“几个关键点固定好,一涂,一压,保准错不了!”

除了重复作业需要耐心外,更高超的技艺出自技师们的功底。“这门技艺讲的就是功底,3年学徒出师后只算是刚刚入门,这其中的各种精妙之处,一辈子都看不完、学不完。”在此工作并潜心研究了40多年的高文英表示,只有塌下心来,才能“融进去”。她解释,木版水印过程不仅要求印刷的技师掌握熟练的印刷操作技术,而且要熟知中国画的绘画技法,把握作品的微妙细节和浓淡干湿的变化,以求接近原作所特有的风格。“她们必须对原作有深刻的理解,能精确地分析原作的艺术技巧,包括构思、布局、笔触、色调、风格等。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技艺靠传承

随着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位于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自然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北京市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一个景点,木版水印现场表演则一直是吸引大众眼球的亮点。除了向大众宣传,要想让木版水印这门国家非遗技艺发扬光大,高文英更看重的是后继有人。

“处于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外界各种诱惑太多了。我希望喜欢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能够走进荣宝斋,并真正塌下心来钻研它。”高文英始终认为她这辈子遇上了好师傅,如果没有当年师傅们的口传心授,就没有自己今天的成就。“我是‘文革’后期由部队复员到荣宝斋工作的,那时我们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在与老师傅们的交谈中,我能体会到他们虽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看着他们那无奈和充满期盼的眼神,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技艺。”

高文英告诉记者,干一行必须琢磨一行。木版水印讲究的是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当年她在印制徐悲鸿的《漓江春雨》时,为了印好这件作品,她曾经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徐悲鸿纪念馆观看,仔细推敲画作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到既掌握好分寸又游刃有余。“从此我爱上了这份工作”,当年与高文英同年进入荣宝斋的30多名学员中,只有高文英坚持了下来。当年活跃的文艺小兵,如今顶着“大师”头衔,成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我希望我自己的徒弟们能够喜欢上这份工作,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技艺,因为他们以后也会当师傅,也要去带徒弟。”高文英如是说。

把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荣宝斋装裱修复中心主任张立民办公室的电脑里有这样一组照片,足以体现出不被大众了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装裱修复技艺的出神入化。几幅照片展现的是一幅巨型画作几乎是被贴着墙皮从墙壁上揭下来的场面,画作上一道巨大的撕裂口让人触目惊心,而且很多图画碎片散落四周,上面还粘着土渣……鼠标轻轻一点,下一张照片,一幅完好的刘大为的《任重道远》呈现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眼前。正在记者惊讶、赞叹之时,张立民告诉记者:“客户对我们的服务也是赞不绝口,称赞我们妙手回春!”

实干中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三分书画七分裱”,装裱让中国书画锦上添花,让无数书画瑰宝留传至今。书画择人装裱,就像美玉之选良工。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在业内久负盛名,因此很多著名书画家都亲点荣宝斋为其进行装裱,而荣宝斋“诚信为本、荣宝为名”的理念,也让人们放心将自己珍爱的书画拿到荣宝斋。

张立民介绍,荣宝斋的装裱车间,不仅承担着难以计数的新旧书画的日常装裱工作,还在拯救抢修损毁十分严重的古代经典书画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让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作品修复,发生在1979年我刚入职工作一年那会儿。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几位老师傅将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像腹内发现的大量珍贵的辽代经卷复原的全过程。由于经卷放入佛像内时代久远,被取出来时已经成了一个个的大泥团。我亲眼看着师傅们用温水浸湿、打开、拼接、排顺序、装订等程序,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复原了经卷。”张立民回忆道,“当捧着装订成册的经卷的一刹那,我感觉那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爱护品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新时代,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是摆在张立民团队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了荣宝斋装裱修复“精、严、新、顺”的特点。“‘精’是指装裱修复材料精,工艺精益求精;‘严’是指严格按照多年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操作程序装裱修复字画,对于每一个操作过程,都要严格质量要求;‘新’是指有创新开拓精神,在装裱修复形式、风格和技法诸方面不断探索;‘顺’就是要尊重客户的要求、喜好。经荣宝斋装裱修复的作品,表面干净、平整,柔韧性好,大气雅致。”张立民介绍说。

师承中延续中华文化

为了做好这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荣宝斋主动将其装裱与修复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第二批非遗申请中被批准。荣宝斋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计划,如加强师承和人才培养;成立以专家为主的攻关小组,带动后继人才;将品牌传承落实到每一位学员身上,每位学员都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我18岁就来荣宝斋了。”说起往事,张立民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那会儿,每天8点上班,我7点就到,把一排排工作案子擦干净,屋子打扫干净,十几把壶灌满开水,最后给师傅泡上茶,踏踏实实等师傅来。”当年勤奋的少年学徒深受师傅们的喜爱,几位名师都将其当作关门弟子。如今,当年的学徒已成长为荣宝斋装裱修复中心主任,张立民对自己的弟子依旧非常严格,如要求两名学徒为一组,每周一、三、五擦地,每周二、四擦桌子。

指着不远的车间里,张立民告诉记者,如今装裱修复中心的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既有工作了近40年的老技师,又有不少中间力量,还有刚刚来了两三年的小学徒。张立民介绍说:“装裱修复技艺的传承一直靠师承制,由师傅口传心授,但这门技艺学习难度大,师傅领进门,能否出师,还要靠个人学习的悟性和不断学习的勤奋。3年学徒期只能练基本功裱新画;有八九年功力后,才能揭裱旧画;修复明清古旧画,则至少需要15年以上工龄;修复残破古旧画,则需几十年乃至毕生功力。”

老字号玩转互联网

提起老字号荣宝斋,大家脑海中一定会呈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古香古色的建筑内顾客如织,大家仔细把玩着手中的各种“老物件”,欣赏着一幅幅经典水墨作品,还时不时发出感叹……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游逛、欣赏、购买发生在网上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老字号与“互联网+”一经融合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变化呢?荣宝斋在线执行董事李春林就荣宝斋的“旧”与“新”的结合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进行了解答。

老字号要上线

2014年12月22日,对于始创于1672年的343年老字号荣宝斋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其推出的电商服务平台“荣宝斋在线”(www.rbz1672.com)正式上线试运营。“对于文化艺术品经营龙头企业荣宝斋而言,大型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荣宝斋在线的推出,将成为其在互联网时代实施文化艺术品经营和发展新战略的重要探索。”李春林告诉记者。

“荣宝斋在线的目标和使命可以用‘两个第一’和‘一个入口’来概括。‘两个第一’是荣宝斋在线在互联网艺术品行业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即‘艺术品电商第一平台’和‘文房用品电商第一平台’,力争在5年内实现。‘一个入口’是荣宝斋在线的长期使命,是我们基于荣宝斋34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自己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清醒认识和担当。‘一个入口’指的就是‘传统文化入口’。”李春林对荣宝斋在线的定位有着清楚的认识。

品牌继续做大

众所周知,一家网站从上线运营到具有一定知名度,基本靠“烧钱”,这几乎成为电商独特的运营规律。李春林说:“荣宝斋在线决不靠烧钱,我们靠的是老字号的信誉与品牌,靠的是专业基础上的互联网化。”在上线短短一年时间里,荣宝斋在线销售额达1000万元,销售额月平均增幅超过100%。

在荣宝斋在线经营上尝到甜头,老字号荣宝斋开始向线上经营全面出击。如今,荣宝斋在线已建成官方电商网站、移动端微拍平台、荣宝斋天猫旗舰店、荣宝斋京东旗舰店四大平台,移动端APP也已基本开发完成,预计2016年上线。“未来5年,荣宝斋在线基于这五大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推出产品与服务,在传统文房产品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推出主打‘手艺人’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产品以及符合大众需求的艺术衍生品。”李春林介绍说,“荣宝斋将给艺术家、藏家、爱好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2015年,出版业内资本涌动。对此,李春林表示,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力量。他透露,在荣宝斋的推动下,荣宝斋在线将于近期完成A轮近4000万元的融资,并计划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和估值的增长,荣宝斋在线将以荣宝斋品牌内涵和文化艺术品行业发展特点为基础,结合互联网运营规律,充分借助资本力量,做好资本对接。”老字号荣宝斋的“互联网+”之路正朝着上市目标前行。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