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媒体出现时,有人曾惊呼:纸媒就要消亡了!但与新媒体并存至今,传统纸媒不仅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晚报、都市报这一报业群体反而越活越好,发行量、收入额都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门户新闻网、手机报等新媒体也在齐头并进。
如此情形,未能减轻纸媒的忧患意识,他们纷纷试水新媒体,以求抢占未来的新闻传播高地,可至今大都未有如意的结果。传统纸媒还能走多远?紧紧拥抱新媒体还是远距离观看?这是纸媒当前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日前,第16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的34家省级晚报、都市报、门户网站的总编辑等80多位媒体人参与,共同研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提高竞争力。从与会者的阐述中,或许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都市类报纸:还有十年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美国多家纸媒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新媒体的影响呈极速下滑之势,而中国的纸媒特别是晚报、都市报却是另一番景象,美国纸媒水深火热之境好似与中国无关。据大部分参加年会的报社有关负责人反映,各家的报社近年来的发行量、广告额都呈上升趋势。
《北方新报》总编辑李德斌表示,报纸创刊前19年,每年广告量都有30%的增长,自去年以来稍有下滑。《钱江晚报》总编辑李杲说,报纸发行量在去年增加了30万份,广告量增长超过20%。“晚报、都市报10年的发展期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强劲发展以及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这样解释。多位与会者认为,只要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在继续,媒体也将跟着发展。《重庆晨报》总编辑张永才认为:“城市化与媒体的发展是一致的。”
虽然形势目前还很好,与会者还是担虑:美国报业的今日是否就是中国报业的明天呢?这个明天多久会到来?李杲预计都市类报纸还有1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他说:“一是中国的人口多、城市多,经济将继续向前发展;二是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随着人口向城市聚集,纸媒仍有市场;三是当前媒体正由大众媒体向分众媒体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纸媒可为的事很多。”
范以锦认为,大部分报纸在将来的5年~8年间依然有赢利空间,而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报纸赢利空间将不止10年。《江南都市报》总编辑王少君认为,在现在及将来的一段时间,晚报、都市报的机遇大于挑战。《兰州晨报》副总编辑温波说,像甘肃这样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新媒体的影响力较小,纸媒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为未来准备:大力发展新媒体
发达国家纸媒的没落,新媒体的兴起,中国纸媒的未来仿佛可以预见——其终将被新媒体取代,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这种忧患意识一直存在于中国纸媒的总编辑的心中,晚报(都市报)年会最近6年来的研讨主题都与应对新媒体有关。
为了在新媒体时代真正到来时能够获得一片天地,传统纸媒都在不同程度地“拥抱”了新媒体,或创办自家的新闻网站,或开通手机报,或与商业门户合作创办地方新闻网站,或推出iPad版。
“传统纸媒的发展就像爬山头,现在就要到山顶了,再往前走,每一步都是下坡路。传统纸媒有必要全媒体化,发展新媒体,这样在将来才能登上另一个山头。”《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说道。“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要想做强做大,必须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转为多媒体、全媒体的运营,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向全媒体的集团转型。”《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夏逸说。
两人的观点是与会者的共识。但是不同的纸媒,对于打造新媒体的进度并不一样。有的纸媒是全力打造,创出一些新的形式,但是很多平面媒体仍然停留在简单地把报纸的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站反映报纸的内容。
三湘都市报社是新媒体运作比较成功的一家。《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云梦介绍说,《三湘都市报》与湖南华声在线网络整合,成立了三湘华声管委会,除了纸媒外,开办了3份手机报、2个网站,实现了新闻一次生成,全媒体发布,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获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下一步,三湘都市报社将进行资本运作,整体谋求上市。
《南国早报》副总编辑甘伟珊说,我们的网站现在已经是信息、报料、生活、服务的平台,去年也开始实现赢利,注册用户和流量大增。
传统纸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新媒体,但真正获得经济效益的并不多。“现在新媒体的收入还微不足道,寻找到成熟持久的赢利模式是现在的主要课题。”《南国都市报》副总编辑尚林说。
“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品牌效益上。通过新媒体可能得到200万个不付费读者,而收费后可能只有2万个付费读者。那么,是要200万的品牌效益,还是要2万的经济效益?”范以锦的话引起了在场与会者的深思。
实现转型:注重自身专业优势
就算纸媒最终被新媒体取代,那么,传统纸媒人是否还可以有所作为?
《春城晚报》常务副总编辑黄红文说,报社有位副总编辑到美国留学,去时的心情是一片灰心,认为纸媒沉沦,末日即到,但回来后,他非常自信。他说在美国转型最好的是传统纸媒,因为是内容提供者,是最了解自己读者的。
范以锦认为,纸媒办新媒体虽然要增加投入,在当前又不能收费,但今天的免费是为了将来的收费。办新媒体平台,除了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带来潜在的收益。比如,新媒体的流量强化了纸媒的影响力,带动纸媒的广告量,也逐步培养起新媒体的广告市场。“将来纸媒不赢利了,但报纸营销传播功能会转移到自己延伸出的新平台上。所以,纸媒不要轻言放弃,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促进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打造报纸的延伸平台。”他说。
范以锦建议,纸媒在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时,要避免新闻的同质化倾向,有独特视角的新闻就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要变读者观念为用户观念,从信息供应者转变为信息服务者,能为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非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将可读可不读的信息变为非读不可的信息,纸媒的新媒体转型就算成功了。
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在几年前由传统媒体进入网络媒体工作,这种经历使其对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新媒体出现后,媒体内容正经历一个由专业化到大众化的组织和分发形式的时期,这是一个媒体权力对外交出的过程,信息的传播权力由编辑分享给更多的大众,越具社会化的媒体会占据越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媒体要借助更多交互式的产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即时聊天工具、即时反馈工具等,从中获取更多用户体验的数据,从而了解大众的选择。
“新媒体只是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习惯,从而根据用户需要把专业的内容送到读者的电子终端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纸媒,在大众信息外更需要专业、稀缺、权威的信息,这是传统媒体的优势。”陈菊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