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词典因其便于查询、便于携带,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开始在学生中间流行,至今已近二十年的时间。期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词典从形式到内容上也经历了发展变化,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设备愈加普及之后,受到一定冲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电子词典内容质量及版权状况检测报告》,对电子词典产品近年来在内容和版权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检测。
电子词典优势明显渐成“全能学习机”
这项报告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家级数字出版实验室历时10个月对目前市场上10个品牌14款主流电子词典产品进行的内容质量、版式规范及版权状况检测。检测的电子词典涉及步步高、好易通、译科思、好记星、诺亚舟、卡西欧、名人、快译典、文曲星这些市场上的主流常销品牌。报告显示,电子词典相较于纸版词典,优势较为明显。
外观方面,电子词典轻薄小巧,便于携带,被测产品的平均重量为207.6克,大大轻于平均超过1公斤的纸版词典,是纸版词典重量的1/51。操作方面,电子词典操作简单,或以键盘输入,或用点触笔输入,查询时间短,平均一个单词的查询时间在20秒以内。容量方面,电子词典的存储量大大超过纸版词典,每款产品均包含多本词典的内容,有9款被检测产品内置了15本以上辞书,最多的一款内置了42本。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词典对比十几年前有了极大的进步,外观设计更加美观,部分机型还采用了彩屏、触屏;内置的词典由过去单一的英汉词典为主,发展为现在的多语种、多科目;单词发音功能更加强大,还有产品将复读机的功能融入了电子词典中。可以说,现在的电子词典更像是一个“全能学习机”。这种产品功能的延伸,既是为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是电子词典对抗功能同样强大的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方式之一。在一些产品的广告中,商家着重强调了自己产品的学习功能,还有产品干脆变身为“学习机”,标榜产品集掌上电脑、电子书、MP4于一身。
由词典到学习机,这种转型是电子词典厂商选择的生存之路。联想到同样有电子词典功能的电子书上。如今,渐呈衰势的电子书在功能方面正在走“全能”路线,并将未来赌在彩色墨水的批量使用和软性“电子纸”上;产品的推广方面,也如电子词典在过去十年中所做过的一样,开始紧靠政府,走进校园。电子词典的学习机策略与电子书未来将开展的电子课本普及,必然会狭路相逢,到时,电子词典如何摆脱自身的尴尬地位,将是电子词典厂商重点考虑的问题。
内容监管处于“盲区”词典版权打“擦边球”
与纸质词典相比,电子词典在形式上占有优势,但报告同时指出,电子词典在内容及版权状况上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体例和格式缺乏规范,如释义编排混乱、段落没有缩进等;其次,差错率高,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单词拼写错误、音标错误等,部分词典中还存在不符合内地出版要求的繁体字;再次,部分电子词典对于辞书内容作了删减或增加,如有的例证、释义、复合词等收录不全,有的添加了词根、同义词、反义词、词语辨析等内容。
版权方面,检测报告显示,14款产品共内置271本词典,声明拥有正规出版单位授权的词典为86本,占总数的31.73%;核实后,实际拥有正规出版单位授权的词典为61本,占总数的22.51%;8款产品存在厂家声明与实际状况不符现象,其中,共涉及24本词典,占全部被核实的86本词典的27.91%。
据介绍,本次检测仅针对涉及国内正规出版单位进行辞书版权状况的核实,不包括民营出版机构及境外出版机构,大多数出版单位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大部分受检产品或设有内置版权页,或在说明书、网站中对内置辞书版权作出了说明,表明电子词典生产企业已认识到电子版权的重要性,具备了一定的版权意识。但仍有部分词典并未经过出版社的授权,有的已超过授权期限,还有部分产品的部分词典版权说明不清晰。
工具书因实用性强,成为数字化的最佳对象,以达到令读者便捷查询与检索的目的。它的这些特点,其实给了出版工具书的出版大户们一个产品数字化及商业合作的良好契机。有出版社过硬的编辑队伍,再有合作双方的诚意,电子词典版权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难,并给了出版社和电子词典厂商一个双赢的机会。像上海译文出版社,他们从本世纪初就与卡西欧先后合作推出了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多语种的电子词典。通过合作,出版社已总结出了一套辞书数字化的成熟经验,卡西欧也成为电子词典中的畅销品牌。
近年来,偶有新闻涉及一些出版机构与作者、与网站的版权纠纷,却鲜有电子词典侵权报道。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所言,电子词典的内容监管尚处于“盲区”。针对这种现状,他们建议政府方面加大监管力度,考虑将电子词典纳入正式出版物管理范围,参照电子书的管理模式,授予相关资质。同时,相关企业也应加强管理,把好质量关,规范自身行为,消除侵权现象,保证电子词典行业规范化、顺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