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长津湖》:重构信仰,为军队树起精神标杆

“《长津湖》走进老部队”读书座谈会现场。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涂桂林 摄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民中传播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信仰精神,3月3日-4日,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组织全国20多家媒体参与的“《长津湖》走进老部队”活动在某集团军举行。在由该集团军基层官兵参加的《长津湖》读书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谈及自己的读后感,对该书给予很高评价。

阅读提示

《长津湖》取材于中美两国精锐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改变历史格局的一次强强对决——长津湖战役,这场被称为“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在这60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揭开还原这段历史的大型文学作品。据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介绍,《长津湖》用一个好看的故事传递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不只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也以一种超出想象的速度在全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续写光辉业绩

孙智

长津湖之战是整个朝鲜战争的重要拐点,也是一场被美军战史称为“最艰苦的战役”。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营长吴铁锤。这个出身皖南的打铁汉子自加入新四军后身经百战,进入朝鲜时已是前卫营的营长。他性格冲动却又心思敏捷,作战勇猛却又粗中有细,血性刚毅却又不失柔情,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被塑造的有血有肉,引人深思。

从他的身上我得到的体会有以下三点:一是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就要像营长吴铁锤那样,不畏艰险、不畏强敌、不畏牺牲,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誓死不屈、血战到底;二是作为一名军人,就要像营长吴铁锤那样,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忆苦思甜、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续写前辈们创造的光辉业绩;三是作为一名基层带兵人,就要像营长吴铁锤那样,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重的任务,都要带领和团结大家,坚定信心、激励斗志,敢于以压倒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去争取看似遥不可及的胜利。

传承英雄精神

范超幸

作为长津湖老部队的一员,长津湖战役是连队代代官兵铭刻于心的一段不朽的连史,书中老连长杨根思在长津湖的英雄壮举更是矗立在官兵心中的一座丰碑。

距老连长牺牲已经60多年了,前年,部队首长随军事代表团到朝鲜访问,朝鲜人民军的一位高级将领用流利的汉语说出了杨根思“三不相信”精神的全文,朝鲜人民用汉白玉雕刻了十二位志愿军英雄塑像,杨根思位列正中央。去年是连队被志愿军总部命名60周年纪念,《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以“铁血精神今犹在”为题,报道了连队传承英雄精神的事迹。今年,新年伊始,我们又迎来了《长津湖》这部史诗般巨著的出版发行,老连长杨根思的光辉形象和无数志愿军将士在冰天雪地中的铁血精神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感动,相信老连长和牺牲在长津湖的英烈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英雄乘风去,精神砺后人。先烈们在长津湖畔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祖国人民没有忘记,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官兵将通过这本著作经受心灵震撼、精神洗礼。鲜血凝成的光荣传统我们一代代官兵没有忘记,多少年来,新兵下连的第一件事是参观连队荣誉室,学的第一支歌是《我们的老连长杨根思》,上的第一节课是连史教育,每天点名第一个名字是杨根思,老连长的“三不相信”精神成为全连官兵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力量源泉,如今《长津湖》这本厚重的著作也成为我们的传统之花、革命火炬,必将激励官兵高举旗帜,勇往直前。

英雄精神在传承,军人使命在召唤,《长津湖》中传递的力量与精神,道义与情感,将激励着我们续写南征北战的辉煌,让祖国钢铁长城雄姿永铸,让英雄的旗帜高高飘扬!

刻苦训练尽好职责

师伟

以前,总是在电视电影里和连长指导员讲的故事里看到或听到一些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但是读完《长津湖》一书后,才更为直观和深刻的了解那场鲜为人知的艰苦战斗,仿佛置身其中。

本书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用详实的数据,生动朴实的语言,和冰天雪地里那感人至深的战斗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他们那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舍身忘我的思想境界,团结一致的优良传统和坚持真理不动摇,遇到困难不低头的崇高品质,给我的内心深处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正是有了他们昨日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更激发了我扎根军营,立足本职,爱党,爱国,爱部队,爱家乡的热情,更要认真的践行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书中的革命先烈为榜样,刻苦训练,艰苦奋斗,尽好自己的职责。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是《长津湖》精神的传人,我为能成为这支部队的一员,而感到万分的自豪和光荣,我们一定会让《长津湖》精神在我们部队的血脉中永远奔流不息,代代传承。

面临危难奋不顾身

杨尚

仔细拜读了《长津湖》,在该书对战局的描写、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人物的刻画上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那战火纷飞、极度艰难的战争年代。仿佛置身在那冰天雪地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就在我们眼前,战斗中的枪炮声也萦绕在耳边。

从细处着手,以一个前辈的视角去描述所见所闻,以普通指战员的角度去看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去看待美军和他们的战斗能力,视角独特,使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那段历史,更加容易地把我们带入书中,也让我们真正了解了那时的官兵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不管面前的敌人多么强大,多么可怕,都要把他们消灭的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英雄前辈的敬仰之情。

从人性的角度去还原了一个个真实英雄,他们有血有肉,每当闭上眼,前辈们经历的战斗仿佛就在我们身边,1081高地的一个个冰雪雕塑,令我们潸然泪下。

长津湖战役是我们部队钢铁意志和勇猛顽强传统的象征,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下去,学习前辈们英勇顽强的作风、不畏牺牲的信念,努力提高能力水平,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部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强战备不忘本色

蔡晓斌

读过《长津湖》,被那纯朴的文字和语言,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至情至理的故事人物,亲临现场般的描述,像是将我们带进朝鲜战场一样,让我们身临其境,感触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与不易。

翻开《长津湖》,让我们共同拉开历史的帷幕,走近老革命者,共同感受那种深情大义,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走近朝鲜人民,让我们共同面对战火的洗礼,共同感受拥军的热情和无私。朝鲜人民的慷慨相助,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

从《长津湖》这本书里,感动我们的故事情节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学习深思的地方更多。不管是铁血战斗,还是冰雪天气,又或者是生死爱情,无一不是感动我们的地方。书中的故事人物,个个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呈现出战争年代的各种辛酸,同时也为我们诠释着一种顽强向上的“长津湖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明白,没有打不垮的敌人,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此刻,我想说,这本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触,作为新时期革命军人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们生长在和平条件下,虽说没有经历战争,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加强战备,不忘本色”,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从《长津湖》中深受启发和鼓舞,继承和发扬这种顽强向上的拼搏精神,加强军事训练,苦练自己的杀敌本领,立足平凡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他乡异国铸无敌劲旅

吴其胜

十分有缘的是我和小说《长津湖》中吴铁锤有“三同”,同一姓氏,同一职务,同一性格特点。读完《长津湖》,作为一名军人我仿佛置身于62年前这场史无前例,力量殊异的战斗,它是革命先烈的一曲深情赞歌,也是赠予和平时期军人体味战争的一份厚礼,更是净化心灵、冷却浮躁、升华精神的济世良药。

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此时的心情:感动、敬仰、激励!

我感动于作者王筠笔耕几十年不辍,走遍大江南北写下宏伟佳作,一颗赤诚爱国之心溢于字里行间,可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感动于英雄前辈,苦战长津湖冰天雪地,他乡异国铸无敌劲旅的不朽传奇,浩气冲天宇,丹心耀中华。

我敬仰于吴铁锤、欧阳云逸等小说人物逼真活现,阅罢长卷,仿佛置身于他们身边,作者谋篇布局,匠心独具于细微处,把残酷的战争场面像纪实电影一样展示于我们。敬仰,敬仰于战争的悲壮和雄宏,穿越60年时空,让从未走上战场的我感受了什么叫血浓于水、战友情深、刻骨铭心!感受了真正的中国军人不惜生命也要把爱国主义旗帜高高举过头顶!

我更受到一种激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异国他乡的硝烟已经散去,革命先辈血肉身躯铸就的钢铁长城护卫着国家发展,然而,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军队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和平时代建军的战场没有战争的阴霾,却暗藏着许多危机。我们要告慰先烈,就必须把那超越生命极限的信仰力量传承下来,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再也不会挨冻受饿去打仗,我们要像书中杨根思连长那样: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长津湖》这本好书成为激励我们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信仰源泉。

亮剑精神源于信仰力量

王正伟

《长津湖》这部著作下发后,我认真进行了拜读,总的感觉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长津湖》对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特别细腻。比如,对吴铁锤的描写,他作战勇敢、性格急躁,满嘴的脏话比李云龙更粗,但又具有铁汉柔情的一面。这在文中有许多体现,如他把让他们出示出境证的东北边防军的枪扔到鸭绿江,细心照顾朝鲜小女孩乔静子,加上对其作战时的描绘,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浓厚上世纪50年代中国军人气息的人物。还有,通过亲手编织的手套和毛衣来表现欧阳云逸与蓝晓萍的纯洁爱情,更加强了这种感染力。

作者对战争双方细致的描写传递了很多信息,让人感到很厚重。许多官兵入朝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去哪里,战场环境那么艰苦,伤亡那么惨重,支撑他们的是一种捍卫国家主权的信仰力量。

此外,作者运用生动、流畅且又富有大量生活气息的语言,让人读起来感到很亲切。我曾读过“心灵历史的开创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其语言很有特点,现代感十足,让人不忍释卷。也读过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也是娓娓道来,面目亲切。读了《长津湖》也感到作者语言很生动、很流畅,亲和力十足,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总之,《长津湖》是一部很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文学作品,相信在军营会很快掀起一股读书热潮。

用生命捍卫誓言

王博

拿到《长津湖》这本书,内心十分激动。

长津湖畔,小高龄上,一声巨响,老连长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他的誓言,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笔,向全世界勾画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崇高与伟大!

当读到师长黄天柱与政委向修远到医院看望伤员,看到被丢弃在山沟里的,因为严重冻伤而截掉的肢体,那截肢的黑褐色与积雪的白色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也忍不住失声痛哭时;还有在黄草岭1081高地,那些如欧阳云逸、陈阿毛一样,永远等待阻击敌人的战士们,活活的冻死在阵地前,成为一座座冰雕时,我的泪水禁不住在眼眶中打转,我被他们那种简直无法理解的精神感动了。

或许他们的牺牲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或许他们并没有立下多么显赫的功劳。可是读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的难过,心里止不住的疼!他们无声无息的背后,有着一个多么强大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用自己内心无限的炽热,惊叹了每一个人,折服了每一个人!他们也同样是英雄!

又读到铁锤妈妈梦到自己的小儿子吴铁锤,带领着一群战士在山坡睡觉时,铁锤妈妈自言自语的担心,和朝思暮想的站在村头的期盼,我又禁不住泪湿了眼;还有回国后的蓝晓萍,固执的,不分春夏秋冬的,为自己心中那个永远的英雄,织着一件又一件毛衣,一年又一年,她织了一辈子,也等了一辈子。

这是亲情与爱情的交织,细腻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在那充满死亡与残酷的背景下,这人世间最普遍的情感,让我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军人使命的崇高。

如果不是书中如此真实地还原了长津湖之战,我想作为和平年代的军人,我们很难想象到在异国他乡作战的艰辛,与强大对手浴血厮杀的危险,以及自战争存在以来就不可避免的死亡与残酷!如果不是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此丰满,情节如此动人,我想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也很难理解先辈们心中那片炽热的情怀!如果不是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无法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先辈们是靠着怎样的坚强意志,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更难想象得到,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内心深处那种精神力量的强大——那就是信仰的力量。无疑,《长津湖》这本厚厚的文学作品,成为我们连每一名官兵学习英雄精神,高举英雄旗帜,勇走英雄之路的指路明灯。

美军尊重强大对手

伦晓婷

我叫伦晓婷,去年12月刚从大学走进军营,之前很少看军事题材小说,对军队和战争了解的也不多。如果说,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让我对现代军营生活有了切身感受,那么《长津湖》这部小说让我对我军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触。

小说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描绘了真实而惨烈的长津湖战役,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营长吴铁锤、教导员欧阳云逸、通信员李大个和蓝晓萍、李桂兰、麦卡锡等这样一些人物,并引用了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写的电报、美联社随军记者的《前线日记》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战史》等史料真实地还原历史,小说中精确的数字和直白的语言使细节与情感更加贴近真实。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我们志愿军战士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的服装,拿着简陋的武器,冒着敌人猛烈的轰炸和密集的弹雨,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场面,有上万人的战士冻死、战死在阵地上。小说对战争的残酷和真实描写给我带来很多震撼。

读了《长津湖》这本小说,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珍惜军人的荣誉。恃强凌弱是美军的态度,他们只尊重比他们强大的对手。正是当年志愿军战士艰苦卓绝的战斗才换来了今天我们中国军人的国际地位和荣誉。二是作为军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有远胜过我们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敌人有钢铁,我们有意志,在这钢铁与意志的较量中,我们的意志战胜了敌人的钢铁。三是我们学习历史不仅要记住历史,知道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信仰和精神。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