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斯一行到访中国,并同中国出版业同仁展开讨论和交流。在此期间,尤根·博斯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主题、中国出版走出去等相关话题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注重各领域的融合把故事讲好
《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全球最大的书展,2012法兰克福书展有什么亮点?2011年书展曾以“再思考、再出发”为主题,那么,今年的主题又是什么?
尤根·博斯: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最大亮点就是关注分析出版业或者出版传媒行业不同分领域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目前整个出版行业正处于变革之中。如大家都熟知的J.K.罗琳所写的《哈利·波特》,它以前是一本畅销书,后来变成了电影,进而演变成网站、网站的游戏。其实有更多这样打通不同领域的案例出现,这也影响着出版业的发展,对这一主题我们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书业、游戏、电影和技术产业之间的融合会越来越重要,对新形式和多媒体介质的故事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此外,儿童及青少年出版是本年度法兰克福书展的关注重点之一,书展的口号是“进入孩子们的新世界”。这一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明显走在各个板块的前面,应该能为业界提供一些启发。另一方面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才能让内容成为真正的核心。虽然我们在讨论很多商业模式、讨论数字化、讨论各种各样新的一些发展,但最终讲好一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仅关注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今年关于书展主题的新的广告词还没有,但是我们今年关注的主题是如何把故事讲好、怎么才能关注内容。“再思考、再出发”,其实是去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一个广告词,当然这个并没有过时,到今年它还是适用的,因为它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出版业的发展。
积极参与交流增加国际化思维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中国出版业做强的优势是什么?中国出版在走出去方面还应该注意什么?
尤根·博斯:相对于国际出版业市场,我认为中国出版业做强的优势之一就是规模,我感觉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出版业一直在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在今年4月的伦敦国际书展上,我恰巧碰到了一个大型的中国书业代表团,他们让我印象深刻。
关于走出去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出版在走出去时,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大型书展,展示中国出版业的成果;另一方面就是出版社、出版机构的内部经营管理人才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多积极参加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展会、大会、研讨会,多跟自己的外国同业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去拜访相关的一些出版社、主创人员。这些沟通交流可以使自己学到对方的经验,增加自己的国际化思维,有利于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使得别人更多地知道和了解中国,让中国这一形象能够更深入人心。
书店形式会改变但不会消失
《中国新闻出版报》:现在全球的实体书店都面临生存危机,对此您怎么看?
尤根·博斯:我认为书店不会消失,但它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能留下来的实体书店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的书店,它们必须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书店中不光会有书籍,还会有跟书相关的一些产品、甚至是非书类产品,在那里读者还可以下载一些电子书,或者进行一些这方面的交流或互动。我想这样的大书店可以提供全媒体领域各种各样的产品。而小的书店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它可以倾向于向读者提供纯文学书籍或者是非常精美的书籍,在设计方面应该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地方,这些需求是永远存在的。书店这个行业现在虽处于变革之中,但我想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中国新闻出版报》:数字化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在书展上会有什么样的体现?
尤根·博斯:我的感觉是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试水数字化出版领域,但是它们都有不同的层面,在这里我仅介绍两个层面,一是在数字化出版浪潮中会影响讲故事的方式,如我们5月底在北京举办的“故事驱动大会”,会上我们主要探讨数字化技术革新对于讲故事即创作内容方式的影响;而另一个层面则更多地涉及技术方面的因素,它会影响一个出版机构的工作程序,以前可能出版社直接会将书送到印刷厂,有一套各自规范的工作程序,而现在可能想到的则是源数据、一些数据的数字化处理,而这些都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企业的决策。针对这些改变,我们也会在书展中设立专门的探讨性、趋势性或者是教育性的课程。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有很多作者通过社交网站这样的平台直接跟自己的读者进行交流,那么未来出版社又要为此做哪些改变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也会在书展中有相关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