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解决新闻出版业转企后人才培养和管理中凸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基本目标,由韬奋基金会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共同主办。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出席论坛并讲话。刘伯根副总裁作为应邀嘉宾,在“‘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题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及人才因应》的演讲。
刘总讲话全文如下:
在最近十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版业一直走在前列,是文化改革的排头兵、文化发展的先锋队。目前,我国出版业在管理格局、市场主体、经营机制、竞争态势、产品规模方面,初步具备了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已经是出版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还不是出版强国,当然也还不是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相比较而言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内有很强的覆盖率、吸引力、凝聚力、社会推动力,在国际有很强的辐射力、竞争力、影响力、吸附感召力,这样的文化就是强势文化,这样的国家就是文化强国。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
恰逢其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李长春)。为了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六中全会提出了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国家要崛起,文化要昌盛,作为文化基础产业的出版业,必须要率先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出版强国。出版强国的标志是什么?一是要有在国内外有强大影响力的精品图书、精品出版物,二是要有在国内外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企业、跨国企业,三是要有在国内外有强大号召力的大作者、大出版家、大出版商。这三条,归根结底是第三条,就是要有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能够参与国际出版竞争、影响国际出版格局的人才。
一、国际化经营和跨国经营
一个企业,就其产品和服务的辐射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4各层级,第一种是区域性企业;第二种是全国性企业;第三种是国际化企业,就是以国内业务为主、兼做国际业务,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第四种是跨国企业,就是面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国际业务在其总业务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目前,我们的出版企业中,有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但还没有形成为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乃至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与国际上的大型出版集团相比,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适应国际化需求、深化和丰富国际业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相应的国际化人才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国际化业务和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业务,从目前中国出版企业的实际看,主要包括版权贸易、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经营几个方面。其中,版权贸易、产品贸易为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国际贸易,当下,版权贸易还与国际合作出版、交换出版、按需印刷等紧密关联,产品贸易也已经从过去的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发展到数字化、全媒体产品,发展到乐谱、乐器、印刷器材、纸张等出版的关联产品,发展到艺术品、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等非出版产品——我们称之为“大文化贸易”;服务贸易主要指国际会展服务、国际组团服务、印刷服务等,现在还包括国际会议服务、国际活动组织、国际信息服务,还包括国际组稿、国际编辑、国际印刷、国际物流、国际招投标、国际营销,等等;资本经营是建设国际化出版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包括海外投资和海外企业经营,包括项目投资、实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出版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需求的专业化和渠道的多样化也成为中国出版企业开展国际化业务的方向标,为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化人才,与国际化业务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出版企业国际化业务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出版国际化人才也在不断丰富。对于狭义的出版企业而言,为实现出版“走出去”,需要有外向型选题策划、编辑、版权贸易洽谈、翻译、国际营销、业务管理等人才;对于从事国际出版贸易的企业,以及对于有志于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大型出版机构而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类型更多、要求更高。以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为例,目前涉及到的从事国际化业务的人才,包括进出口产品编目、国际招投标、团体订购、国际采购、报关通关、税务、物流配送、大客户服务、专业机构服务、外籍人员服务、数字化服务方面的人才,还包括国际会展组织和服务、国际活动组织和服务、出访组团、国际谈判、版权代理、翻译、海外投资、海外机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对于这样的一个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应当能够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出版市场,熟悉国际、国内两类出版企业,熟悉传统出版业务和数字化、信息化业务,了解国际、国内的文化环境、政策差异,了解政府政策要求、客户信息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把握机构团体和读者个人两类服务对象,把握为社会服务和为行业自身服务两类服务要求,应当能够在国际化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拓展,在国际交流和国际运作等方面,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三、出版国际化人才的现状
最近,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当然是莫言的作品好,让评委、让国际上的读者喜欢。第二是中国的出版界、出版社这些年积极推动作品“走出去”,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意、日、瑞典、西班牙等十几种外语文字,让评委和读者有喜欢的机会。第三是翻译其作品的多是国际大牌翻译家,比如翻译成英文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誉为把中国作家推向世界的“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翻译成瑞典文的瑞典翻译家陈安娜,被称为是“莫言得奖背后最重要的外国女人”;陈安娜的老师、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当然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他们的翻译和推介,使得评委和读者有喜欢莫言作品的可能。
另外的典型例子是知名国际版权代理人托笔·伊迪,是他,使得《于丹论语心得》这样一本小书走出国门,在海外发行了28个语种、34个版本,累计海外销售34万册;使得中国的孔子成了世界的孔子,也使得北师大的女教授于丹成了中国的于丹。
前面所说的国际化的翻译家和版权代理人,在我国还是稀缺资源。目前,我国出版业国际化人才的储备相对不足,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也与国际化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正是我们出版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矛盾。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缺乏的问题。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善于跨文化沟通、擅于创新的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而能够开展国际资本经营的人才和数字化人才尤为稀少。由于缺乏这些人才,所以,虽然已有多家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在海外设立了很多分支机构,但多限于小本买卖,投资和经营规模小,市场化运营能力弱,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竞争优势;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人才局限的问题。比如,境外本土化出版已经成为中国出版进入国际主流渠道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但现有的选题策划、编辑、翻译、版权代理、营销人才,相对缺少国际交流经验,相对缺乏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所以在国外开展本土化出版时受到局限。这就造成了,虽然我们的版权输出总量在增大、版权贸易逆差在缩小(2011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39种,输出出版物版权7783种,出版物输出与引进比为1:2.1。其中引进图书版权14708种,输出图书版权5922种,图书输出与引进比为1:2.5。),但缺少大牌出版物,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由于缺少大牌骨干产品的带动,也使得出版物出口遭遇瓶颈,实物出口长期徘徊在3000~4000万美元而不能突破(2011年出版物出口3561万美元,加上非传统的网上销售、外宣销售为7400万美元);而且,海外市场长期局限于华人文化圈和图书馆客户,未能进入国际主流渠道、大众渠道。
第三,人才机制的问题。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化,市场化不仅是指经营的市场化,而且包括人才的市场化,包括用市场化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但就目前出版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来看,在吸引和使用数字化人才、资本经营人才、国际化人才方面,尤其缺少机制、缺乏能力。
四、出版国际化人才的解决方案
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出版企业,就需要开展国际化经营,逐步建设跨国企业。因而,国际化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就成为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从目前看,可以从培养、培训、引进、交流、机制改革5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主要是加强出版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互动,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加快为出版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企业人员开拓国际业务的能力。
第二,培训。主要是在出版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建立和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延聘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家、企业家,针对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开展定向培训,增强企业现有人才在开展国际化业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引进。主要是加大投入,包括加大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市场运营经验和能力的人才。由于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思维尚在形成之中,因此这里的引进不仅是产业内部人才的引进,更需要从产业之外、我国之外的金融、企业管理、数字技术等行业,引进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以迅速找到打开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第四,交流。主要是积极开展国内与国际出版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国际大型出版企业在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发展能力上,很多方面远远超出国内出版企业。我们的出版企业可以通过与国际大型出版企业合作,互相选派工作人员,边工作、边交流、边培训,取长补短;或者选派优秀员工到国外大学定向进修,同时在国外开展国际出版调研。这方面,行业组协会等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改革,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界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实现人才使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人才的使用国际化了,企业才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国际化人才。
有了大量的、一流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的企业才有可能开拓好、发展好国际化业务,才能成为国际化企业、成为跨国企业,才能谈得上争创一流的国际出版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