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通常有它固定的受众群,也就是学者,专业人员。也因此,学术著作往往有在这个专业范围内通行的行文方式与行文规则,专业范围之外的人很难进入。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学术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范围之内,则是一种遗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术著作水平很高,最后却走到‘天下无人识君’的地步,需要抢救才能传承。为什么?就因为距离社会大众太遥远了。”基于这些认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认为,出版人有责任把高端的学术著作尽可能用通俗的形式传递给非专业的读者。
此外,所有高端的思想都有大众需求,所有高端文化都有适合大众的表述形式。将名著普及到公众,让学术走向大众,不仅会有市场需求,而且是文化传播者应尽的责任。这中间“修路搭桥”之事,商务愿意来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商务印书馆就推出了“同学,咱们聊一聊丛书”、“数学之旅丛书”、《蜜蜂传奇》等大众类图书,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商务并未在大众出版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也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大众品牌。2011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大众学术和大众文化编辑室,新成立的大众室与教育编辑室、科技编辑室共同组建了教科文图书中心,成为商务印书馆打造大众品牌图书,普及高端文化的主力军。
编辑室还是原来的编辑室,但是选题的方向却发生了转向。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地理学学术图书出版上一直占据着国内最权威的地位,科技室由此积累了大量的优质作者资源。在保持自己优势地位的同时,科技室的选题正在向文化地理类图书过渡转变。
“我们的关注点正在转向人和社会,一方面,地理学本身正在经历着向人文与社会学的转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令我们将重点由传统的地理学范畴转向新兴的距离人与社会更近的文化地理学,比如卡尔·索尔的《大地与生命》,段义夫的《恋地情结》,哈雷的《地图的新质》,都是这个领域的名著,我们计划明年开始陆续出版。同时,科技室充分发挥自己在地理科学方面的优势,开发了‘环境经典’等丛书,进入环境生态领域的出版。另一方面,我们开始尝试开发面对普通大众的科技人文方面的选题,”教科文图书中心主任刘雁告诉记者,科技室最近出版了一批大众心理学方面的的图书,《把情商当回事》年内实现销售1万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教育室一方面围绕教育学术,加强教育理论著作出版,组织翻译国外教育学著作,出版国内最新的教育著述;另一方面围绕现行教育改革和国家教育发展需要,紧贴学校实际,组织规划出版人文素质教育等相关教材,“直接服务学校,服务教育”。
大众室成立刚刚18个月,这一年半的时间,主要是在慢慢寻找自己的方向。毕竟,“大众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而且竞争激烈的广阔天地,如何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方面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需要明了自己的优长。这一年半中,大众室一边摸索一边运作,出版了一些反响不错的图书,如“国际文化版图研究丛书”的第一种《主流》,这是由颜子悦策划的一套以各国文化为考察对象的”海国图志”,对于正在致力于文化发展的中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主流》是一本美国文化产业的考察报告,它的出版,引起了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别的媒体给予了广泛报道,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发行量达到5万余册。值得一提的还有民国知识女性毛彦文的自传《往事》,城市历史地理发现丛书《寻城记》,都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刘雁介绍说,经过这一年半的摸索与调整,大众室基本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一是博物与生态,一是人文历史,一是名师讲堂。博物与生态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领域,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和思考,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程,而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使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然。已经有不少出版机构注意到了这个倾向,开始出版这方面的书籍,“教科文中心需要找到一个契合商务文化性格、能充分发挥商务优势的方式,在激烈竞争中做出特色,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人文历史方面,今年出版的《往事》反响不错,目前正在编辑中的有六种,其中《洪业传》即将在明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作为重点产品推出。洪业是现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燕京大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这部传记是根据他晚年自述整理而成,传神地展现了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学人风采。
“名师讲堂”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与已经有的同类出版物相比,“名师讲堂”将更注重内容的亲和性和名师的个人风格。商务的名师讲堂面对的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非专业读者,因此它强调的不是专业性而是普及性。已经推出的浙江大学数学教师蔡天新的《数学与人类文明》,是浙大广受欢迎的同名课程讲义,正在编辑的包括武汉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的《判断力批判导读》,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王则柯的《微观经济学十讲》,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普及性课程,与张元济先生“昌明教育”的心愿遥相呼应。
虽然定位于大众市场,商务的教科文中心并没有将市场经济效益作为第一考量。在刘雁看来,迎合市场并非大众图书的唯一选择,“真正优秀的大众图书出版,一定是以丰厚的学术素养为基底,首先发现读者潜在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和满足;而读者通过阅读,知识面得到拓展,技能得到提高,情感得到慰藉,精神得到升华……”这正是她和她的团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