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王树增:写《长征》 永远在完成的路上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结束后,总书记与参会者握手聊天时,对作家王树增说:“长征是伟大的历史事件,你写的《长征》写得很好。”

《长征》出版迄今已十年。王树增当初写这本书,就用了六年时间。今年7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推《长征》最新修订版,新增7万余字。王树增前前后后花了1年多时间“打补丁”,为《长征》修订版添加了大量对战役、人物的细节补充,增加了8幅珍贵的长征作战地图,以及相关注释和参考书目。在《长征》的校对本上,几乎每一页都有批注和修改的痕迹。王树增自称:“永远在完成的路上,一直处于再创作状态。”

2016102315275236046

为什么写《长征》?

由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类1000年》在总结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中国有三件入选,一个是火药武器的使用,一个是成吉思汗的帝国,还有一件便是长征。其对长征的评述,是一种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认知。

王树增试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还原给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还原给他自己。

“历史衍生的千山万水,生命承载的万水千山,无不令我动容。”王树增用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长征,并赋予了长征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王树增觉得当代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索这种“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长征》在写什么?

“有人问我《长征》在写什么?我说我写的就是四个字:永不言败。”王树增的书沉甸甸的,因为我们的历史是沉甸甸的。王树增觉得用很薄的篇幅去写长征对不起先人。

王树增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写作《长征》的过程,也是王树增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开始他对长征的认识只是在人类的忍耐力或坚韧力的层面,而写作过程中更令他感动的却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张扬的理想主义。长征中最小的一支部队是红25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最小的红军9岁。小红军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理想,就是要摆脱当时欺压的生活,希望中国每个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有句话叫‘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应该对比一下,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前辈在精神状态上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长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王树增觉得,长征是一个解读不完的历史事件,从任何角度解读都可以发现感动,而这种感动常常令读者思索中华民族的前途,思索这个国家的前途。

王树增的文学“长征”永远在路上

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使王树增养成了豁达、淡泊名利的豪爽性格。为了能专心写作《长征》,他辞去领导职务,在书房里一待就是6年。他说自己不适合做官,这一辈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穿军装,当部队中的一个战斗员;二是写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度转业任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4年后他又重新入伍。

在谈到军人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关系时,王树增说:“军队的生涯使我走遍了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地方,这样我跟社会的接触、跟这块土地的接触十分紧密。另外,军队生活给我们性格上带来了某种塑造,英雄主义、荣誉、责任、信念等,还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军人的那种锐气和韧力,我想对于这作来说,这些品质都是必须的。”

他的《长征》已获几乎全部国家级图书大奖,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

不忘初心,王树增一直在路上:“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