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城市的巨大变化,北京文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近日,作为“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京举行,众多京派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分别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创造北京文学的高峰。
著名评论家胡平认为,“老北京味儿还应该坚持,不坚持的话,这个地区的根就没有了,要继续发展”,但“文学的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北京的语言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老舍风格的语言了,还要在一种新的文化水平上发展自己的语言”。评论家白烨表示,政府、社会、作家各方要通力合作“打造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北京文学作品,就像《四世同堂》能代表1930年代一样,《龙须沟》能代表解放初一样,我觉得既体现作家的名片,也是北京名片”。
作家叶广芩从自己的“童年与乡愁”出发,追忆北京对其创作的影响:“胡同里的人物,个个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众不同;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动。这一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我非常宝贵的积淀。”当代“京味作家”的代表人物、著名作家刘一达则从“老北京的规矩”入题,倡导京味文学的写作应当融入城市的灵魂。作为“70后”作家群体中的新锐力量,青年作家石一枫表示,老舍之所以是老舍,不一定因为他用北京话写作,也不一定是因为他写了有关胡同的内容,而是因为他写的是民族问题、阶级问题,是旧时代的崩溃和新时代建立的问题,是整个中国最大、最尖锐的问题。因此,要创作北京文学的高峰首先选题上要从时代巨变入手,其次作家要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