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潘凯雄:“最佳”飞舞当从容——看“榜单”

又至岁末年初之交,诸多媒体或机构纷纷推出有关年度新书的“最佳”或“推荐”排行榜。一时间,各色“榜单”飞舞,好不热闹。

本人一时也难以统计这年关之际的天空上究竟飞舞着多少份这样的“榜单”,但其在结构上却无一不呈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榜单”虽多,其发布者则不外乎或为图书出版者自身,或为各类线上线下的媒体,或为与阅读、出版相关的第三方如协会、学会、图书馆等……

其次,“榜单”之组成,大抵可分为或综合或单一或大综合下的再分类等三类,诸如“十大好书”(综合)、“十大文学好书”、“十大学术文化好书”(单一)、“大众喜爱的五十种图书”(大综合下再分为文化、文学、生活与科普和少儿等四类)。

第三,“榜单”的产生,除极少数纯粹依据读者票决的多寡而形成外,也有将读者的票决和专家学者意见相结合而产生 (一般情况专家学者的意见所占权重更大),而绝大多数则是由“榜单”发布者聘请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评审产生,至于这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多为综合类“榜单”)。

最后,无论“榜单”的规模组成几何,莫不声称自 己的评审与发布程序公平公正、评价专业权威,值得信赖……

说完了“榜单”的外在结构,不妨再仔细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内在成色和 品质。按常理论,无论是多少“佳”,既然都冠之以“最佳”,那单是这一个“最”就决定了这些个“榜单”的重叠率理应十分之高,更何况绝大部分“榜单”还都声称,是由业内专业权威的专家学者按照公平公正的程序评审筛选而出。

然而,我观察到的事实却是各种榜单的重叠率并不能称之为十分高。粗略框算了一下,这些个“榜单”的平均重叠率最多也就只有50%左右,再极端点看,几乎还没有一本书能够“征服”所有的“榜单”评委们的心。

这种现象似乎就只能用“见仁见智”这四个字作为唯一合理的解释了。也对!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更何况还是书呢? 更何况这些书又还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所推出? 特别是文学,先哲们早就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至理名言。

然而,我又观察到:并不是所有的“榜单”都公开自己所聘请的评审专家的大名。这也可以理解——保护学者的隐私和保持专家的“神秘性”嘛。而据那些公布评审专家名单的“榜单”统计,频频出没于各种评审场合的专家学者之重叠率倒是不低的,大抵不会低于50%吧。且这些个专家大致又是由这样几部分人士组成:一、“榜单”发布方的相关人士;二、相关学科的活跃学者;三、各主要媒体读书版面或栏目的掌门;四、近乎职业书评人。

如此这般,问题又出现了:一面是各“榜单”入选图书的重叠率最多只有50%,一面是出没于各种评审场合评委专家的重叠率不低于50%,而将这两个50%放在一起有些现象就未免不太好解释。还是按常理论:同一专家心目中的“最佳”理当一样,既然出没于各种评审场合评委专家的重叠率不低于50%,那么各“榜单”入选图书的重叠率何以最多又只有50%呢? 那是否意味着同一专家在不同场合投下 自 己心 目 中“最佳”的票并不完全相同呢?

如此无端揣测,对专家们实在大不敬,罪过罪过! 惶恐间,蓦然想到一条与专家们纯个人选择无关的理由:那就是各种“榜单”的发布者其实可能还有自己的诉求与准绳,只是这种诉求与准绳并未公诸于世而已。比如有的看重市场占有率、有的就是要求所谓非市场纯品质、有的则更有自 己的小九九……因此,所谓“最佳”不过只是一种逻辑指引下的“最佳”而已,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吃的“最佳”。明白了这一点,上述疑惑随之释然,专家们也不用为自己的“随风摇摆”担责了。

因此,漫天飞舞的“榜单”所张扬的“最佳”,从本质上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少数人服从于一种逻辑需要而设定的——尽管他们是专家,但依然也只是少数。试想:一个“榜单”的评委不过十余人,再细分一下,具体到每个学科的评委就更少,面对每年数以几十万计的新书,即使是面对经初步筛选而出的几十种候选书目,绝对不是所有专家都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地逐一通读过。因此,笔者断言这些“榜单”就是少数人的设定也并非妄言,不过只是客观地描绘出了一种事实——隐藏在绚目“最佳榜单”背后的客观事实而已。

以上将当下漫天飞舞的各种“榜单”里里外外观察解剖了一番,绝无对此有不尊不敬之意——它们毕竟浸透着主办方的好意和评审者的心血。坦率地说,本人写作这篇短文的意图除去撩开披在“榜单”头上的神秘面纱外,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尽管这些“榜单”所张扬的“最佳”从本质上说,不过只是少数几个“专家”服从于某种特定的逻辑需要而设定,但依本人这个自以为阅读量还不算小者的判断:我无意、也没有能力评判这些个被推荐出来的图书,是否真的就是那个领域中的“最佳”,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无一不是其所在领域中值得一读的特色之作。在茫茫书海中,能有专家为你披沙拣金选出若干不虚一读的特色之作,终究也是一件善事和幸事。在这个意义上,我依然会为漫天飞舞的各种“最佳榜单”点个赞。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这些“榜单”所张扬的“最佳”从本质上说,终究只是少数“专家”服从于某种特定的逻辑需要而设定,因此,无论是写书人还是读书人,固然可以在这些个绚目的“榜单”前驻足注目,向为此而付出心血与智慧者致敬,但更需要的还是从容与淡定。面对每年新出版的20余万种新书,面对每年新面世的近五千部新长篇小说 (还不含直接上传到网上的海量的所谓“网络文学”),倘迷信于少数人推出的少数几种“最佳”,肯定不是写书人与读书人的应取之道。这还不是所谓“遗珠”之类的憾事,而是和写作与阅读的本质背道而驰。我本人至少迄今还依然顽固地认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本质上都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与生活方式,因此固然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更要回归 内心安静灵魂。这也是本文之所以命题为“‘最佳’飞舞当从容”的用心之所在。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