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图书的阅读,近段时间可以说迎来热潮。本期榜单中,就有相关的一些书,例如《古典的力量:周国平讲古词曲》《顾随和他的弟子》。
关于《顾随和他的弟子》的上榜,我相信更多的不是因为顾随,而是他的弟子。其中一两位,颇有知名度、号召力。这样来猜测一本书畅销的原因,似乎有一点残酷,也有一点强解的意味在里面,或者说,见其一点,不及其余。但名家的号召力这一点不能说不重要。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出版单位也想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毕竟,这是百余年来古典文化所遇到的最好时期。自从中国被西方的舰炮打进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以来,古典文化曾被一些人曲解。社会生活迫不及待地追赶现代化、全球化,也使中国人离自己的古典文化渐行渐远。人们可以盲目追捧一部现在看来很一般的欧洲古典戏剧,却对我们自己的元杂剧、明清传奇漠然置之,仍在怀疑中国叙事有超过西方叙事,至少不输于西方叙事的地方。
近年来,本土化的呼声固然高涨起来了,也显得更有底气了,但是也要看到,对引进版图书的盲目崇拜其实仍然存在。近来有一篇不妨称之为“网红”的文章,即《红楼梦为何不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从作者字里行间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褒贬中,我看到了那个长久以来一直笼罩着我们的影子,比如他讲到中国古典诗词多为陈词滥调的理由,还是普遍缺乏人文主义精神。
这期榜单中,有一本许纪霖先生的《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其中讲到百余年来从古代的家国天下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转化,而文化的转化最为艰难。在这个过程中,本土的古典文化是不能缺席的。我们固然可以接纳蒲柏、华兹华斯或斯宾塞与多恩,但我们也不应拒绝《春江花月夜》与《长恨歌》《琵琶行》。说到这里,我们也许应该庆幸还有《古典的力量:周国平讲古词曲》这样的书可以畅销,使那些完成学校教育之后便不再接触古典诗词、散文和戏曲的中国人多了一点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化魅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