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名”和“有为”之间

6月11日上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第五期“三个一百”五类人才“四力”培训班举行。在6月11~14日为期4天的培训中,300多名学员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力”教育以及5类课程进行了系统学习。培训中,“三个一百”五类人才12个小组在课后开展学习讨论,围绕图书品种效益、编校质量、内容数据化、营销创新、国际化等话题分享了所在单位的经验和各自的思考。

以下为编辑三组的总结汇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付如初代表发言

在几天的培训和相关讨论中,编辑三组的全体同仁非常珍惜集团提供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对“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和“四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编辑作为图书背后的“无名者”和文化事业中的“有为者”的双重角色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围绕两个议题,进行了真诚务实的讨论,应该说,我们达成的共识和获得的感悟,都是理性和建设性的。

首先,在图书品种效益方面,我们明确了导向意识和精品意识是不能放松的前提;明确了努力提高单品种效益和打造产品线、适度扩大规模相结合是工作思路;明确了关注图书形态转化、运用融媒体思维,对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开发是工作方法;明确了为更加细分的读者群提供多层次服务是工作目标。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图书品种效益是双效益,从谋划选题时就设定获奖或者畅销的目标,并由此为选题分级,设定不同的选题实现路径,是我们关注品种效益的另一层含义。

其次,在切实保障图书编校质量方面,三组同仁达成的共识是:编辑的责任心、专业能力和专业训练非常重要;同时,稿件源头的审核、出版流程管理、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包括奖惩制度、付酬标准等等配套措施也同样重要。尤其对质量监督检查而言,文学类图书、人文社科类图书、古籍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和文献类图书,在文字规范标准方面应该不同,这原本是常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会遇到标准依据方面的困惑。

应当说,质量问题的严峻与品种规模的扩大、与出版节奏的加快,以及整个行业的浮躁状态息息相关;同时,质量问题时刻应该突出强调,也跟整个出版行业和文化产业越来越强调工匠精神有关。我们理解,这种工匠精神的“初心”和“使命”,是人为人的服务,是丰富的心灵为心灵的丰富的服务,因而,在严谨规范的同时,还应兼顾到灵动和多元。

实际上,编辑工作的职业特点,就是在严谨和灵动间,在为作者贡献了才智之后甘于“无名”和为图书做文化增值的“有为”间,寻找动态的平衡,寻找价值的支撑。除了纸上功夫,除了敏锐的判断力和清晰的服务意识,或许编辑的一生都需要跨在艺术和市场、精神和物质的分界线上。面对形形色色的作者,我们是“智识”的伴侣,是讨价还价的对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我们是坚守价值取向的力量,也是图书质量压力和库存压力的首当其冲者;面对永远无法完美的生产流程,我们是无比重要又需要知进退、懂分寸的微妙一环。计较一时得失和放眼未来之间的分寸,似乎始终需要编辑拿捏。

天才的编辑麦克斯·铂金斯对他的红颜知己说:“所谓编辑就是书卖不动的时候遭受指责,书畅销则被忽视的人。”然而,他还是尽心尽力地甘做“无名者”,他永远都让作者感觉到他比作者本人更重视他的稿子,他对待文学就像对待生死一般郑重,于是,他成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沃尔夫的发现者,成了全世界编辑的“神”。他几乎是悄无声息地让自己的工作与一个时代的文学、与永恒的价值建立了联系。他严谨、容忍、克制、体谅、看人下菜碟儿,他有超常的忍受挫折的勇气,也有永不枯竭的热情。如果说铂金斯代表了编辑工作的极致,那我们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谭总在开班动员中说,我们此次培训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工作寻找精神动力”,我想,我们课上的每一点所得,我们之间交流的每一次会心,甚至我们的每一个共同的困惑和每一种共同的焦虑,都是这个精神动力的源泉。而所有的精神动力,其实都是自我完善的动力。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