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下午,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携新书《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做客中信书店启皓大厦店,与在场读者进行了新书分享。此次新书分享会以“梁晓声说《聊斋》:解读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视角”为主题,由著名文化媒体人、书评人宋晨希作嘉宾主持。现代出版社总编辑吴良柱代表出版方出席了活动。
此次也是梁晓声先生今年在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次现场分享活动,赢得了广大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多年来,他也一直在积极倡导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他的获奖作品《人世间》,就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梁晓声始终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注、对世道人心的救辅,一直是他的创作和一系列社会活动、参政议政的本衷与初心。他曾经对文化有过四句非常精辟、广为流传的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样的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小说创作中,更直接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文化随笔作品里。甚至,以随笔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较之文学小说更为直接,更容易大展拳脚、直击人心。比如之前出版的《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中国文化的性格》等等。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是一部从微观视角切入,品评中国文化特点极富意趣而又有人文关怀和思考深度的作品。作者不仅仅从《聊斋志异》的文本特点、文艺价值、人物及故事特色等方面进行评析,更是从这部作品隐约显露的文字和内容线索中,透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百样情态和正史讳谈的历史真相,摹画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悲喜哀愁、在人性与道德之间纠结与碰撞,以及埋藏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野望。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文化功力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活动现场,嘉宾主持与作者的对谈,以及在场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把《聊斋》这部作品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比如——
一、《聊斋志异》瑰丽奇幻的狐鬼世界,所透析的朴实的人性原则。
不忍陌生的女子两命俱亡,便毅然放弃了投胎转世的光明机会的《王六郎》;以自我救赎之方式终成人之贤妻的美鬼《聂小倩》;《王成》中隔代报恩的狐奶奶……
梁晓生认为,狐有狐品,鬼有鬼格,普遍高于人世间之人格。而且《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之爱,高于《梁祝》,高于《红楼梦》。
二、揭秘了《聊斋》故事中,中国社会的百样情态和少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如书中对《耳中人》《尸变》《咬鬼》等民间迷信文化的分析;《偷桃》《口技》《戏术》等对中国社会民间江湖文化的记述;《地震》一篇,极为写实地记载了某次大地震对民间造成的灾难,而在皇家“正史”中,却只不过两行冷静的文字。另外梁晓声还对汉民族为何偏爱狐狸精,狐鬼故事因何多发生于荒宅弃第之内等颇具文化意趣的话题,进行了解读。
三、关于人性与道德,官方道德与民间价值的讨论。
《聊斋》竟无只言片语涉及“忠君”二字。其字里行间,“忠”只体现于爱情和友情。《聊斋》故事中的“孝”反而比《二十四孝》中的“孝”更人性化;再如“侠”,民间视为道义的伸张者,而官方却一向视为“以武犯上”的“异种”。“上者”,制度也,故按封建之逻辑,乃在人的价值之上。
而梁晓声却认为:“人既为人,由善与义区分耳。过多的道德附加,未免反使人性受其累。”
四、关于蒲松龄的自我疗愈与中国文人隐秘的文化心理。
梁晓声认为:
——文人们需要以想象来自我慰藉。作家不但以文学疗人、疗社会,也每以文学疗自己。蒲松龄希望自己的小说亦能是许多与自己同命运的人的“创口贴”。
——书生宁采臣身上附丽了蒲松龄对于书生、士子之好人格的由衷理想。所以,愿使笔下之宁生中进士,并使他的三个儿子后来也皆在士林有文名。
——一个社会,没有一套广为认同的道德观显然是不行的,唯靠封建道德观来延续自身寿命也是不行的。在蒲松龄的笔下,每现此种纠结、矛盾,而这一点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文人们普遍的内心矛盾。
另外本书还录入了梁晓声先生的“《聊斋》体”故事,如《犬神》《聂小倩别传》《狐惩淫》《异邦奇谈》等,对当代人与事进行臧否,再现现代版《聊斋》故事的魅力,汪洋恣肆,寓意深广。
活动环节结束后,梁晓声还为在场读者进行了签名售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