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汪兆骞《我们的80年代》追述一代作家的光芒与梦想

1

中国的文学与文人——汪兆骞《我们的80年代》新书发布会

寒冬时节,1月4日下午,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在盈满书香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举办“中国的文学与文人——汪兆骞《我们的80年代》新书发布会”。

本书作者、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汪兆骞,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知名作家、文化评论家韩浩月,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晶出席活动,搜狐网资深编辑、读书人黄勇主持活动。

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再回首追忆“我们的80年代”,会发现那是一个年轻、真诚而单纯的时代。当时代从迷茫中回归人性,中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认识自我、解放个性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自由、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朗朗星空,星斗灿烂。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的中国文人辛苦耕耘,反思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其作品折射出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变动中的种种面容,构成了一组宏大的叙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既深刻又深远,共同促成了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气象。

《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所记的聂绀弩、王蒙、蒋子龙、陈忠实、冯骥才、路遥、梁晓声、张抗抗、莫言、铁凝、王朔、阿来等这些中国当代的文人、作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人其文,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的光芒与梦想,人性与文学的复苏和无限可能性……

这部文人传记巨制,正是“民国清流”系列作者汪兆骞重磅新作,一部当代版的“民国清流”。汪兆骞有幸借助《当代》杂志等平台,与这些文学大家、文化大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本书中,他通过与这些文化大家的相识、相知的亲身经历,对他们的人生与创作进行有血有肉、细节丰富的讲述,展示了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汪兆骞的私人话语,为文化史提供了一些证词。

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晶在致辞时谈到,现代出版社此前出版了汪兆骞的“民国清流”系列,以及《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在读者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1

汪兆骞《我们的80年代》新书发布会现场

汪兆骞为读者分享了许多与文人作家交往的小细节、小故事,令人动容。

现场嘉宾从亲身经历出发,对汪兆骞的《我们的80年代》一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梁晓声表示,这本书打开后,扑面的是一种亲切、一种怀念,80年代文学创作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样特别商业化,那时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那也是个文学启蒙、文学爆发的年代,突破了重重禁忌,汪兆骞记录的细节非常丰富,为文学史留下宝贵的记录。

张抗抗称赞汪兆骞是“退休后的劳模”,汪兆骞做编辑的时候一直有积累,退休后的高产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他在《我们的80年代》中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论、研究,还有他对于人物的描写,对于作家本人的描写,天然地、无缝地对接,把人和作品合在一起,对每个作家能够分析得精准到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70后的韩浩月眼中,《我们的80年代》仿佛让他回到了青少年时代,“作为70后可能是受文学滋养、受益最强的一代人,70后多多少少还是继承了像书中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作家的文学滋养和影响。80年代的这种文学精神,其实已经成为70后的文学人格,写作的时候永远绕不过前面前辈们所创造的文学高峰,他们的写作方式、他们的文学表达手段已经写入了我们的文学人格当中,是摆脱不了的。汪兆骞老师首先是书中这些事件、这些人物的亲历者,他是亲历过80年代,并且和书中的作家打过很多交道的人,他来写这些书中的人物会非常真实,而且他掌握了其他的写作者所掌握不了的第一手信息。他同时又是一个旁观者,他会用一个编辑家、评论家的视角来写他笔下的人物。”

新书发布会现场吸引了众多热心读者参与,各位嘉宾的倾情分享深深地吸引了现场的读者,引发了大家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现象的惊叹与思考。

111

《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 汪兆骞 现代出版社

《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内容简介:

当时代从迷茫中回归人性,中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认识自我、解放个性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自由、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朗朗星空,星斗灿烂。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的中国文人辛苦耕耘,反思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其作品折射出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变动中的种种面容,构成了一组宏大的叙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既深刻又深远,共同促成了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气象。

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汪兆骞先生,在本书中通过记述与聂绀弩、王蒙、蒋子龙、陈忠实、冯骥才、路遥、梁晓声、张抗抗 莫言、铁凝、王朔、阿来等二十二位文学大家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诞生的故事,呈现了他们在给中国当代文学贡献浓墨重彩的厚重画卷其间创作悲欢的点点滴滴,展示了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

《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精彩语录:

——聂绀弩是我的同事,也算师长。在寂寞的书房里感受窗外温暖的阳光时,我一想起他,就有一种独远的悲凉与沉重。

——大冯(冯骥才)每天挤在由办公室改成的像大车店般的房间里写与睡,吃着食堂最便宜的五分钱一份的炒菠菜,偶尔到社门口小面馆吃一顿三角五分钱的肉丝面,已如富翁般满足。

——梁晓声做人,有真性情,有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有侠肝义胆,留下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犹如暮鼓晨钟。

——我家住遂安伯胡同,与严文井住的东总布胡同非常近。1959年,我读高三时,军旅作家王愿坚带领我拜访了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从此成了严老家的常客。

——陈忠实自己说,是的,“我要全面地反映这个文化。这个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还有很伟大的一面,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延续下来”。

——王蒙题赠我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中,有这样的话,值得玩味: “……是的,人生哲学,这是天机,这是石破天惊的感悟,这是‘绝密’,这是头破血流的代价换来的一点明白。岂可得道哉!岂可用言语述之!”

——阿来血液里流淌着藏族康巴汉子的热血豪情,这腔热血和豪情,一直支撑着他在文学之路踽踽独行,并成了他小说的筋骨。他说,书与酒是他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书给他智慧,酒给他灵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豪情。

——作为人学的文学,检验其高下的唯一标准,就在其对人性探究的层度。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蛙》,莫言几乎所有作品都在冷静甚至冷酷地思考有关人性、兽性与奴性的关系,并挖掘其根源。

——王朔看似冷漠的、旁观的、超然的、恶谑的。但当你注意到他的小说对生活中痛苦观察那么细致,对痛苦又格外敏感,以佯狂与佯谬的面貌示人,其实并非如他的人物所说:“我不悲哀,乐着哪!”

——因王朔,我结识了姜文。冬季的一天夜晚,北京城已沉睡,我家四合院的大门被人敲响。我拉开门闩,见到比我高出小半头的姜文,微笑着,搓着手,站在我面前,有些惊愕。姜文笑曰,是王朔让我来拜访你的。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