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两会直击丨让百姓精神生活之火更旺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文化建设

“过去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想看书不容易,思想交流更难,现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在农村普及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需求也越来越有保障了。”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马慧娟感慨道。

随着文化广场、电影城、书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农家书屋、数字书屋、乡村书院等大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走进乡村,跳广场舞、逛展览、去看书、观电影这些城市人常有的精神生活,在乡村已不再鲜见。

那么如何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惠于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不少好建议。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看到乡村文化建设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财政保障力度加大,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持续推进,有效增强了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刘忠斌特别高兴。

刘忠斌今年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他说,发挥理事会作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在江西偏远的山村,那里的孩子们可以到家附近的明德书院阅读最新图书、聆听专家讲座,感受文化之美、体会科技之奇。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在履职中了解到的情况。

“在乡村儿童阅读量普遍比城镇儿童阅读量低的情况下,明德书院能让乡村孩子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高质量阅读的快乐,这是社会力量参与的结果。”林阳说。

目前,明德书院在江西等省已开馆22家,服务千余名少年儿童,还有10余家将陆续开馆。林阳希望出版、教育、文旅等部门对此进行调研,也呼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做好阅读推广。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加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渠道。在民进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案》中,针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于单一的问题,明确提出政府向符合资质的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并指导其管理的美术馆、专题图书馆等按照购买服务的理念开展创新。

精准对接读者需求

“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近60万个农家书屋(含数字书屋)成为当代农民的“加油站”,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设的12万余个职工书屋,则是绽放在基层企业的文化风景。

“两大书屋的使用者主要是普通劳动者,是对图书馆的极大补充,功德无量、意义重大!”在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看来,两大书屋是事关全体劳动者素质提高、事关整个民族文明程度提高的长效工程,它们正逐渐使越来越多的人养成阅读的习惯。同时,孙德宏认为,两大书屋在具体运行中难免存在不足,但不能因此否定两大书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系,如细化书目选择、开展定位明晰的读书活动等,使之更符合读者需求。

关注农村儿童阅读状况,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今年的提案内容。魏玉山认为,解决农村儿童阅读率低的问题,需要加大农家书屋儿童出版物配送比例,加强农家书屋与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对接,还可以把农家书屋儿童图书流动至农村学校、幼儿园。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就应扎根在哪里。刘忠斌建议,以县区为中心、以乡镇为支点、以行政村为触角,进一步打通各级文化资源,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服务模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推动文化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可推广“菜单式”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照亮百姓精神生活的一盏灯火。如何让百姓精神生活之火更旺,受访者也表达了各自的思考。

如何推动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走上“乡村大舞台”?刘忠斌认为,可以加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鼓励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及虚拟博物馆,推出精彩的线上看展、观演、阅读项目,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让更多群众共享。同时,可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建立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机制。

针对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流于形式,完成任务”的现象,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创新购买方式,提高购买服务质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推动各地形成一批政府重视、群众满意的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项目。

“我们这里设施陈旧,活动空间太小,工作人员也不太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前进镇文化站站长吐尔洪·托护提介绍的情况,牵动着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的心。他说,乡镇文化站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纽带,自己会把加强乡镇文化阵地建设的话题带到两会上。

“公共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马慧娟说,物质的改变看得见,但精神世界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会让所有的人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