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融合发展之路 探索出版的边界

——以传统出版业中的文创板块为例

#1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琬舒

传统出版业在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而如何在这样的局面中逆势生长成为了出版业持续探索的课题。目前,许多国际大型出版企业都在从单一出版业务范围逐渐转型为立体的文化服务企业。可见,融合发展是建成现代化一流文化企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陆续涌现,文创这一新兴产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以文化IP为核心的产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博物馆文创不同的是,出版业文创是以内容IP为基础的,它的形成是一个将文学与文字具象化的过程,存在更多可发掘的元素以及更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一、文创产业时代背景

文创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强调主体文化通过创意和产业化等方式对知识产权进行开发和营销。出版行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创产业的结合便是一种创新性融合发展,它是一种探索,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二、探索出版业自身优势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通过创意和设计实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出版业文创必定与出版物有所关联,同时发挥着为出版物提升附加值的作用。它们既可以附在出版物上一同进入市场,也可以以独立的产品形式在市场中发挥价值。因此,出版社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文创:

1.内容优势对于出版社来说,内容是最核心的资源,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人文社为例,文学IP的本体内容是文字,并不具有直观的可视性。我们可以通过对IP数据库的整理将传统的文字性的文学IP可视化,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视觉艺术加工,让这些IP成为实体产品,使文学不拘泥于文字这一种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具象,努力将IP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2.品牌优势以人文社为例,它是一个拥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的老牌出版社,具有发挥品牌优势的基础。我们需要在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出版物来保持自己的品牌优势的同时,用一系列年轻人喜爱的出版物和文创产品形式,让品牌更加年轻化。在逐渐形成独特的出版品牌的同时通过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充分发挥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读者资源优势出版社的客户资源主要是读者,长期关注和喜爱某一出版品牌的读者都是其潜在的客户群体,很可能也是最先接触并了解相关文创产品的群体,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策划创意产品时,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内容的呈现形式,结合现有版权资源和读者结构,让出版物与文创的结合有的放矢,从而利用客户资源在现有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扩大受众范围。

三、实践案例分析之“正子公也三国·水浒原画礼盒”

人文社和日本著名插画师正子公也联合打造的“正子公也三国·水浒原画礼盒”于2020年8月6日晚7点在摩点众筹上线。众筹金额在一分钟内突破10万元;一小时突破30万元;一天的时间,原计划参与众筹的3000套礼盒售罄,最终众筹金额达到335万。

此次的礼盒中包含了两本正子公也精装画册、三国水浒系列周边产品以及众筹档位解锁产品,同时正子先生也全程参与监修图书的印制流程。此次众筹在漫画、游戏、收藏甚至卡圈掀起了一阵“回忆杀”热潮,这是我们在项目筹备阶段不曾预料到的,也是在出版文创中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出圈”。

本款礼盒最初的卖点其实是两本画册,但在众筹开始后我们渐渐发现,受众对于其中的水浒108将英雄闪卡有更多兴趣点和更高的关注度,这也成为了本套礼盒“出圈”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本产品也让在中国知名度并不高的日本画家正子公也先生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由此可见,以经典文化IP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存在无限可能和许多未知的惊喜,每一次的大胆尝试和开拓都是为以后的产品、渠道及品牌的建设积累资源和经验。此外,优质的IP文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其相关出版物、出版人甚至相关IP文化圈的知名度与发展。

四、传统出版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深入挖掘内容价值,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集团中多家下属出版机构都拥有众多宝贵资源可供开发,可根据主要资源风格培养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拓展产品开发领域。发展文创需要对传统工作思路的取舍,从市场、消费需求、审美等角度出发去考量。文创产业,贵在创意,要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坚持立足优质内容,整合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优势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大胆孵化有价值的IP资源,实现文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将出版社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消费者的内在需求统一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方向,使出版社的文创之路走得通畅。

总体来说,文创在出版业中还算是一项新业务,依然处于在不断的试错和探索中积累经验、明确发展方向的阶段。探索的过程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要在勇敢尝试中寻找最适合的路,让这一出版业中的新兴产业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探索出一个健康的融合发展方式和更多创新的可能。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