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从一本书到两套书的策划之旅

杨牧之 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主编。曾任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在中华书局工作时曾参加创办并主持《文史知识》月刊,策划并任总编辑的《大中华文库》得到原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主编过《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百科学术文库》等,主要著作有《编辑艺术》《论编辑的素养》《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等10余种。

在正常情况下,社会的需要,选题的策划,作者的选择,是出版一本好书的基本条件。这里,我结合我在中华书局编辑的一本书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图书的策划和出版谈谈我的体会。

这本书就是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正如李学勤在1983年4月出版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承《文史知识》编辑部之约写这本书,自知学力浅薄,有负雅意,但我的一点心意是寄托在里面了。”

  选题的缘起

李学勤的心意是什么呢?我们随后再谈,我先谈谈我策划这本书的心意。

上个世纪,特别是80年代前后,学术界古文字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来是“一种很少有人问津的所谓‘绝学’,一跃而为颇受社会重视的热门科目。”(李学勤语)当时出版了大批专著,颇有成绩。先后有唐兰《古文字学导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容庚《金文编》、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等。关于甲骨文的研究著作更是有数十种之多,郭沫若、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等,真是琳琅满目。杂志、集刊如《古文字研究》《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献》《汉字文化》等都办得很起劲。

这时候,我听到社科院考古所的朋友说:“《古文字研究》十分畅销。”我知道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刊物,很奇怪它的畅销,便找来看,发现它主要刊登古文字研究学术论文,特别是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上提出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争论,各抒己见,因此吸引了有关读者。我便问这位朋友,讨论再热烈,也不过是些圈内人吧,杂志怎么就畅销,甚至难以买到呢?这时我才了解到具体情况:一是一大批热爱、学习古文字的青年,要了解古文字学历史,让自己充实起来,所谓厚积薄发;还有一些书法美术爱好者,练习篆刻,学习篆书,也下功夫学习古文字;更多的是研究历史的同志,他们发现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中有大量甚有价值、从未见过的内容,可以补充或印证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他们要学习古文字。

我豁然开朗。

那么艰深的古文字,众多专家集体攻关,一笔一画地拼识,才能取得一点一滴的成果,对于初学者,对于感兴趣的人,他们如何进入、升堂而入室呢?我们能不能做些工作,出点他们需要的书?

于是,我想到请专家给这批读者写一本浅显易懂、雅俗共赏的书,指导他们在古文字学的道路上,较快入门,不走冤枉道。而这个题目,又正与我当时负责编辑的月刊《文史知识》的内容相契合吧?

  合适的作者

接着下来是选择作者。我首先想到了李学勤。

李学勤年富力强,上个世纪80年代他才50多岁,正是写作旺盛、成果大出的年龄。他致力于汉以前历史文化研究,在甲骨学、青铜器学、战国文字、简帛学众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拿得起这个题目,有权威性。更重要的一点,李学勤是《文史知识》的积极撰稿者,我和他关系好,有求必应,这个题目,他不会拒绝吧?

打电话,约好,去他社科院宿舍的家拜访。我说明来意,即刻得到应允。

李学勤问我,写多少字?是大的、中的、小的?我想,大的、中的,容他慢慢写。我的设计是:“小的”每篇5000字,写12篇,《文史知识》每期发一篇,连载一年,12期。我还给李学勤一个“优惠”:12篇发完,合成一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出书时还可以再适当增加内容。

我的想法是,一定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入门的人,跳一下,够得着,看得懂。专攻历史的人,可以补充知识的不足,对他也有帮助。

他听我说完笑了,说:入门的书最难写,要选择最基本、必要的知识;这些读者刚入门,知识一定要准确,不要导错了航、引错了路。

正合我意,于是拍板成交。

李学勤是专家,连载12篇的结构科学性,不用我多言,但作为编辑肯定也有与学者想法不同之处。看了提纲,我建议他一定要有这样两篇:一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二是初学者的必读书目。另外,一定要配有古文字的插图,以便读者有感性认识。这几点李学勤都欣然同意,但刊物连载时,因为版面限制,插图有限,稍有遗憾。不过,出“文史知识文库”时,舍去的图片都如愿补入。

李学勤很勤奋,1984年年中便写出几篇。1984年《文史知识》第10期,连载以“古文字学十二讲”之名开篇。1985年第11期连载完成。1985年年底如约结集出版了近8万字的第1版图书。李学勤将连载时的“十二讲”定书名为《古文字学初阶》,更显示为青年提供入门之书的目的。这书比刊物上连载时增加了近两万字。

  延伸的效果

李学勤从汉字的形音义,文字的起源,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研究,纸以前的书籍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戒律等方面详加阐述,辅以生动的插图,把人称“绝学”玄妙的古文字,讲得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受到读者欢迎。《古文字学初阶》此后连续加印了3次,还被原新闻出版署评为优秀图书。

2019年《古文字学初阶》又入选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李学勤在《附记》中说:

《古文字学初阶》的初次面世,已经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又蒙收入“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再印,实在应当感谢。在成稿到如今这段时间,中国古文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的成果十分丰富,但为了维护书的原貌,仍只做了一些个别文句的修改,插图也暂不更换。好在书里的基本论点,看来还是可以成立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把这本小书重写一遍,以酬各方面的厚爱。

由这本书的成功得到启发,我们又设计了一批类似的雅俗共赏的选题,如《经书浅谈》(杨伯峻)、《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四集)、《怎样学习古文》(周振甫)、《金石丛话》(施蛰存)、《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李思敬)、《读词讲话》(吴世昌)、《中国文学史百题》(禇斌杰、王水照等)、《神仙鬼狐的世界——聊斋人物论》(马瑞芳)、《科举史话》(王道成)、《道教与传统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古代科技漫话》(周培源、江晓原),特别是《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得到广泛好评,第一次就印了3万多册。我把这本书的一些篇目开列于下,请大家看看这些大专家写的小文章是多么诱人阅读:

《怎么样的诗算有“意境”》(周振甫)、《诗词须有想象》(吴世昌)、《真相与真魂》(臧克家)、《说“雄奇”》(吴调公)、《漫谈“想诗”》(金开诚)、《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牟世金)、《什么是“隔”与“不隔”》(黄葆真)、《画意与诗情》(李思敬)、《诗歌的气象》(周振甫)、《诗的含蓄美》(吴战垒)、《谈谈“情景交融”》(任中杰)、《动静交错意趣生》(胡经之)、《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与炼意》(李元洛)、《谈谈诗歌的“理趣”》(李少康)、《诗风格谈——隽永、沉郁、纤秾、冲淡、通俗、典雅、自然》(王明居)、《说“清空”》(吴调公)、《漫谈“诗眼”和“词眼”》(陈志明)、《诗的色彩美》(吴战垒)……

写出这些,我至今还有一种自豪感。这是一些多么有研究的学者,多么雅俗共赏的题目。我想起一位美国出版家的话:

出版社不是一部生产图书的机器,也不是把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零部件装配起来的生产线;它是具有各自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特点的人组织起来的集体,带着他们的全部理性和非理性(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非理性一般指本能、直觉、意志等——本书译者注),带着他们的热情、困惑、愿望、爱好、习惯和目的,从事一种影响和反映社会的活动。出版社为它所出版的图书给读者带来兴趣和多样性的激励所弥漫。(〔美〕小赫伯特·贝利《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

《古文字学初阶》的出版,以及由此引起的热情和选题的延伸,让我们受到激励。内心之快乐,补偿了运作的辛劳。1986年,以这些选题为基础,形成了“文史知识文库”。2019年,又以此为基础诞生了“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这套书的生命之树常青。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