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让自己做出来的书对得起时代

如何培养、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出版名编辑?我的理解是:对一个出版行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成长是贯穿一生的、开放的、动态的、有能量的,是一个求知的学习动态,在创作创意的过程中没有终点,永远有着各种可能。一代代作者更替、一代代编辑退休,怎样将作家资源、编辑经验传承下去?如何培养优秀的年轻编辑,这是很多出版社都会遇到的问题。关于这点,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针对不同代际作家建立年龄层丰富的编辑队伍,既发挥各自优势,兼顾选题个性、代际对接,又能齐心协力、团队协作。我所在的当代文学编辑室是一个由 13 人组成的团队,最年长的编辑(返聘)和最年轻的编辑年龄相差整整40岁,既有退休合作的老编辑,又有刚刚入职的毕业生,这样丰富的年龄层次也兼顾了人文社作者年龄跨度大的特点。在我们对接的作家队伍中既有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作家,也有不断跟踪、鼓励与扶持的文坛新秀,还有近百位“红色长篇小说经典”系列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作者等众多名家及其后人,同时我们还要承担每年近 3 亿码洋的新书出版任务。

要做好这样一些复杂的工作,需要科学管理,细致工作,要建立核心作家、经典作家及家属的档案库;要与作家保持联系,研究每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以及创作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要以专业的职业态度真诚以待,联系、沟通、掌握作家的创作动态。同时,编辑要经常参与策划一些活动来凝聚作家,比如举办红色经典朗诵会、邀请作家参与“朝内 166 讲座”活动以及定期拜访、走访等。

建立传帮带机制,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与年轻编辑通力合作,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将优势的作家资源继续维护开拓传承下去。老编辑熟悉作家生态,有比较深厚的作家资源,熟悉与作家打交道的方式,对图书编辑修改有经验,对生产流程熟悉;年轻人对当下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语言方式敏感,在图书装帧上有新鲜的视角,比较擅长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共同承担图书项目,在复杂的图书生产流程中推进流程进度、共同承担项目风险。

编辑要与作家讨论话题选题,比如书如何去做,包括写作风格、装帧设计等;作家遇到的创作困境、身体状况、事业生活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编辑尽全力协助。编辑用最大的创造力做事,与作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荣辱与共,把作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关心、呵护,用专业能力将他们的作品与读者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这时编辑与作家的关系就变成了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战友和伙伴。

团队内形成讨论沟通机制,交流阅读感受、研究作家的创作风格,讨论图书装帧的设计原则,与营销发行团队制定详细的市场推广方案,分工实施,团队合作、团队支撑。做好图书的关键是内容品相,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细致有序繁杂的营销发行工作,仅凭编辑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编辑在后期更像一个综合项目负责人,是一个产品经理,要调动各个环节朝着共同目标奋斗。

而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对自己的图书内容定位非常清晰且能够化繁为简、重点突出地为各个环节做通俗易懂的直观转化,比如打动人的标语、生动的文案等。二是要了解自己图书的目标读者范围、年龄层、活跃平台、消费习惯等,在一次又一次的推广营销实践中积累经验,调整方式,最终实现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通过不断历练,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实现编辑的自我成长。

作为编辑,要有阅读要有沉淀,也要不断清空自己,用好奇的眼光看周遭的世界,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作家和作品。做好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提供编辑的专业判断和思考。找到适合不同作家的方式做好他的书,衔接各个制作环节,找到每一本图书与读者相遇的理由。这期间的一点一滴,需要编辑具备非常综合的能力。

要研究作品、研究作家,向作家学习是编辑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看到的名家,其实都是从文坛新秀慢慢成长起来的,做出版不能急功近利,特别需要耐心和韧劲,像王安忆、毕飞宇、迟子建等作家都是编辑在十几年的作品跟踪过程中经过与作者不断磨合,互相鼓励扶持才能走到今天。编辑在工作中常常能接触到各类名家。作家们大多非常自律勤奋,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观察和思考,是完美主义的践行者,对自我要求很高,因此创作质量能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准上。我作为编辑其实挺幸福的,可以不断地学习,每本书的作家都是我的老师。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