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长篇小说《乌江引》:一次文体创新与审美发现

“非虚构写作”何以成为“非虚构文学”?中国式“非虚构小说”如何实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如何呈现出新的美学质感?9月24日,庞贝长篇小说《乌江引》赏析分享活动在苏州钟书阁举办,参加这次活动的也有从上海和杭州等地专程而来的热心读者。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房伟与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等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这部史诗性作品的文体创新意义,并从语言还原的角度阐发此作的文学价值和启示。

1.webp (3)

十多年来,国内的“非虚构写作”已成热潮,而相关评论亦有渐成显学之势。“非虚构”(nonfiction)是一个舶来的新概念,然而与源自美国“新新闻主义”的非虚构概念不同,中国文学界倡导“非虚构写作”原本旨在以非虚构元素为疏离现实的文学创作注入某种真实性活力,而事实上,当我们的“非虚构写作”在涵盖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写实散文、人物传记、口述实录乃至某些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著作,更甚至在囊括全媒体时代几无门槛的“全民写作”和“素人写作”之后,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非虚构类创作成果,但却并未实现“拯救虚构小说”的初衷,很多“非虚构写作”因技术性和文学性缺失而未能有效地抵达应有的审美境地,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扩张的外延中损耗和消解其应有的意义。

好的文学一定要有开拓边界的能力。“非虚构小说”看似是一个矛盾的词组,而其首创者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早在1966年便以一部《冷血》昭示这类小说的存在。在此之后的1968年,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又以《夜幕下的大军》再度彰显这种文体的魅力。从文学创新的意义上来说,《冷血》和《夜幕下的大军》无疑都是“非虚构小说”的典范之作,也是长篇小说的不朽杰作。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倡导“非虚构写作”这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并由此形成了热闹而芜杂的写作局面,但真正具有文学生命力的“非虚构小说”力作在哪里?

2.webp

新作《乌江引》再现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密码情报战,是长征密电的全新解密,也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崭新书写。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这是一个虚构空间很小的特殊题材,作者却纯文学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说文本。《乌江引》以复调形式呈现出一种纪实与虚构的交融和变奏,此乃一种叙事意义上的新文体。这部作品今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推出后迅即成为畅销书,其电影版权和英文版权已顺利成交。此作在广大读者中迅速引发了热情关注的同时,也在各界获得了积极反响,作为打破纪实与虚构界限的文学力作,作为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标高之作,《乌江引》在文本形式方面具有特别的原创性。

“这部作品年初由《人民文学》杂志首发之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和《长篇小说选刊》又相继全文转载,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两个选刊都转发,这该是少有的特例吧。”庞贝对记者说,“的确,这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乌江引》虽然是有巨量的非虚构史实,但我不想使用这个‘非虚构标签’。若是硬要谈及其非虚构元素,我更愿意使用‘越界者’卡波特的定义: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

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庞贝曾以长篇小说《无尽藏》决选入围茅盾文学奖并获《亚洲周刊》年度全球十大中文小说等荣誉,《无尽藏》被誉为“西方悬疑小说与中国古典意境的完美结合”,而这个中国古典意境便是苏州园林。为此,在作品构思初期,庞贝曾以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遍游苏州每一座园林,包括退思园和小而美的耦园。从《无尽藏》到《乌江引》,虽是题材迥异,但不变的是作者对小说语言的考究。《乌江引》不仅还原长征情报战的历史现场,也成功还原了这部史诗的语言现场。

本次分享活动中,文学专家们就《乌江引》在主题、结构、叙事、人称、语言等诸方面的创新展开精彩解读。

“从书名即可看出,《乌江引》是有史诗还原的这样一个宏大的理想。我们应从20世纪至今的中国文学史来看关于史诗、关于崇高的美学变化,历史史诗还原语言现场,语言现场落实到具体写作里面,落实到作品结构和文体叙述中,《乌江引》超越题材本身,以其在作品结构和叙述中的新探索和新突破呈现了一个新文本。”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尧教授兼有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双重身份,他对《乌江引》文体结构的解读令现场读者很受启发。“在《乌江引》这里,虚构与纪实之间的呈现出一种很复杂的关系,你无法简单地说那一部分是纯写实,那一部分是纯虚构。庞贝是将新的美学理念和元素引入到小说创作里来,这个是和我们所见的以前的小说写法是不一样的写法。前两年我自己也提出了‘小说革命’的主张,也是有关中国小说美学概念的界定。好的小说就是一种定义,但你不能以一种小说来定义另外一种小说。《乌江引》以成熟的艺术手段成功地完成了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文本,一种很有新意的小说形式。”

身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的杨扬教授从新世纪中国文艺的美学转型这样角度阐发《乌江引》的美学特质,也以近年火爆全国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审美新元素。“《乌江引》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长征传奇的认知,正如党史专家陈晋所言,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创作,这个难度不是说要唤起大家熟悉的东西,而是要从熟悉的东西里面唤起一种审美的陌生感,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的发现。这些新的元素经过作者的处理之后便使作品呈现出新的美学质感。我们讲新小说新小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要有新的活跃的审美要素。因此,单从故事角度读《乌江引》,我觉得是不够的。好的小说一方面是考验作家,同时也是考验读者。包括《乌江引》所揭示的中国革命的技术含量,以往历史学家未曾意识到的这个主题,在这里是被小说家的眼光所点燃,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乌江引》是一部有关于红色记忆的精彩之书,也是一部写作难度和挑战性都很大的作品,庞贝是一个在文体上对自己有着很高创新要求的作家,他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作家,我们甚至说从某种角度来讲,他继承或发扬了先锋文学的某些特色,并以深度跨界的方式完成了这样一个长篇小说文本,这是红色题材小说创作上的一个突破。这部作品开拓了小说表现的这样一个全新领域,这个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汉语文学的推进。从历史写作的角度,从非虚构与虚构写作的角度,从宏大叙事的再造角度,这个作品都对我们当下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某种冲击。”青年文学评论家房伟教授进一步阐发《乌江引》的主题意蕴,“第一部《速写》跟第二部《侧影》形成了一个现实与过去两个维度的对话,其实他写的还是人类的心灵史。”

在回答赵晨博士的现场提问中,庞贝坦言,《乌江引》固然是解密之作,是史诗再造,这也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