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容资源丰富的博物馆成为出版人策划选题的“富矿”,其中《和合中国》《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等出版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出版人将目光聚焦博物馆,与我国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密切相关。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博物馆机构数为5772个、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31931个、参观人次74850.45万,相比2012年分别增长88.1%、101.3%、58.7%和32.7%。节假日去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近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系列教材同样将目光聚焦博物馆,希望打造高尚的、精致的、独到的博物馆类选题图书。这套图书从策划、编写、编辑、出版到与读者见面,用编辑们的话说,“每一个步骤都是‘美的历程’”。
策划缘于国家高度重视
谈及《文物之美》系列教材策划背景,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这与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密切相关。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据此,人美社明确了出版《文物之美》系列教材的想法。
事实上,人美社对于《文物之美》选题孕育已有两年。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引起人美社高度重视。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认为,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博物馆进校园”相关教材的开发势在必行。
时过两年,《文物之美》问世。业界人士的评价是,人美社是国家级美术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国家级美术教材的研发和出版,《文物之美》的出版是“教育的人美”战略的创新体现,也是继人美社出版《美少年》杂志和全国第一套《美育》教材后的又一精品力作。
编写原则围绕“美”
和单本面向中小学生的图书相比,册数多的教材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怎样使这套图书区别于市场上比比皆是的知识介绍型图书?周伟提出了“以审美为主线,以探索为出发点,以艺术品为标准,以文物群为对象,以‘文物+’作为融合方式,以博物馆为根据地”的编写原则。该编写原则的主旨是,弥补文物图书市场缺乏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文物、理解文物的情况。
对于怎么引导中小学生从文物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李滢认为,在博物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主要看色彩,三至六年级看衣食住行,初中生有了艺术感觉,高中生有了精神美层面的需求。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认知,人美社组建的专家编写团队,在确保知识准确的同时,挖掘文物之美便成为《文物之美》编写的主线。
弘扬美的图书,编辑出版的每一步都应是“美的历程”。李滢说,为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人美社编辑发挥绘画特长,即在每个章节中都增加了手绘思维导图,这种形式无疑拉近了图书与青少年的距离。
文质兼美也要形式美
书稿做到文质兼美不易,做到文质美、形式也美则更难。记者注意到,《文物之美》的装帧设计与常规文物类读物不同,更像是一种多元的设计产品。对此,《文物之美》系列之九年级上册责任编辑高云解释说,这主要在于《文物之美》注重版式美和设计创新美。
比如,在《瓷中十二花神》这篇课文中,主体文物是清康熙十二月花卉纹杯。这套瓷杯有12个,各自的纹饰都很美,杯身晶莹剔透,但形态单一,偏于素净,如果没有背景衬托会略显单调。“考虑到这一点,我选择了与杯身上的花卉相呼应的博物馆藏花鸟画铺底,这样既凸显了花神杯本身的洁白、清透,又为整篇课文增添了明丽淡雅的审美特质。”选图方面,高云认为不要为文物随便放一张中规中矩的“证件照”,而是要把视觉冲击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对于设计创新美,就是前面提到的手绘思维导图。高云说:“为追求那种‘草图感’,我们用铅笔将选好的图像手绘在A3纸上,不断调整图文位置,甚至刻意地做一些勾画、涂抹效果,再将成稿扫描后导入电脑,通过制版软件进一步处理,然后叠加上与课文整体调性较为和谐的背景图片。”高云的编辑体会是,兼具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图书,可以使学生摆脱阅读的枯燥感,从而实现广泛意义上的美育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