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探华夏瑰宝 铸民族精魂

——从《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谈起

500
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翁淮南 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我们是谁?我们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们为何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岁月长河中,文物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它们沉默不语却因历经岁月洗礼而备显珍贵,是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渊源、解读民族精神的珍贵密码。

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以下简称《何以华夏》),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一个个原本冰冷的历史物证渐次鲜活起来,一点点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温度,一幕幕生动还原了武王伐纣、春秋争霸、秦始皇统一中国、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场景,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何以华夏”,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们为何是中华民族等重要问题,回应了公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关切,有助于我们于文物的吉光片羽中读懂伟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奋进力量。

以文物为鉴,追溯中华民族历史渊源

文物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重要承载。从古老的石器、陶器,到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再到绚丽的书画、瓷器,每一件文物都铭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这些文物犹如一部部史书,以实物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使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根基的深厚与坚实。

《何以华夏》开篇即引领读者沿着文物的脉络溯源而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讲述着6000多年前,鸟部落联盟与鱼部落联盟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伴随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部落战争,各部族之间的多元流动与交汇也得以实现。

商代的青铜重器、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青铜方鼎重达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青铜鼎,也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真实写照。鼎外壁装饰的夔龙纹、饕餮纹等将大鼎塑造得神秘而又庄重;鼎耳上的虎食人纹让人联想到3000多年前古人祭祀的场景,再现了“殷道复兴”的历史场景。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相传成文于西周的《尚书·武成》篇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有学者认为,“夏”从夏水(今汉水)得名,“华”因华山而得名。北魏以前没有“花”字,“华”即为“花”。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瓣纹彩陶表明,当时那里的人群信仰“花”(即“华”),到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淮河、汉水一带部族融汇在一起,把祖先编在共同的谱系上。

于文物中品悟,解读中华民族精神

文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记录。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国”二字早已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文化传承始终是发展的主流,更是人心所向。

陕西宝鸡发现的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器底的122字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中国”名称物证。这里的“中国”铭文,实际上是指国家的都城要建立在国家的中央。这也是延续了虞舜、夏禹、商汤以来的都城选址理念,并且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的制度。从《史记》记载的五帝时期开始,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历代王朝的都城均建在中原地区,这也就是“择中立国”的佐证。金朝的都城就称为“中都”,认为“燕京乃天下之中”。宋代以后历代王朝建都北京,仍然是“择中立国”的延续。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青铜剑上得以体现。历经千年岁月,此剑依然锋利无比,寒气逼人。该剑见证了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执剑开凿邗沟(从扬州至淮安)的历史,记录了京杭大运河的开挖时刻。“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则体现在丝绸之路的众多文物上。精美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汉锦、鸾鸟戴胜纹锦、金背瑞兽葡萄纹铜镜等,见证了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中亚文明乃至欧洲文明的交流互鉴。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多元文化,汲取精华,从而使自身文明更加博大精深。

让文物发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中”“华”“民”“族”均有出现。“炎黄子孙”与“华夏儿女”“龙的传人”是与中华民族相关联的概念,与上古时代的三大部落首领炎帝、黄帝和蚩尤有密切的文化渊源。《国语·周语下》载:“皇天嘉之,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在秦琅琊刻石、“中国大宁”铜镜、《兰亭集序》和《资治通鉴》存世手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文物所表达的先民思想,包含着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安康的美好祈愿。

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例如,胡傅温酒樽上精细雕刻的纹饰,不仅展现了北方草原山林中的野兽,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与尊重,也细腻刻画了汉代神话中的神仙形象,描绘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这种艺术上的融合,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结合,更是深层次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汉代中原文明与周边民族之间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互动。这些文物见证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也让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借文物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何以华夏》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文物的时代价值,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的生机。一方面,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为例,比如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凤冠系列文创产品,既让文物“活”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文物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对现代科技创新、社会治理、艺术创作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工程施工提供了创新思路;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意境理论,能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美学指导,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翁淮南,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

《旗帜》2024年第12期:《何以华夏》-拼图小图

(来源:《旗帜》杂志202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李爱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