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两部重量级辞书发布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新书震撼上市

7月2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纂50年座谈会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新书发布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活动由商务印书馆和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方小虎;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谭景春;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彭林;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启涛;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余桂林;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焦蒲;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峰;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等出席活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蒋绍愚线上出席,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初中、高中语文教研员,各地市初中、高中一线语文教师等现场参会。活动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陈晗雨主持。

历经半个世纪,不断踵武日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辞书学理论和方法编纂而成的古代汉语字典,在汉语辞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字典是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的“双子星座”——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它的编纂和出版,得益于语言学界和辞书学界专家共同的远见卓识,体现了语言学者和出版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情怀和追求。

1974年,在商务印书馆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为主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成员集中到商务印书馆办公,开始正式的编纂工作。1975年,字典初稿完成。此后,编写者又用了将近3年时间,对初稿做了整理修改,并于1978年交稿。1979年,时值新中国成立30周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字典。

从开始编纂至今的50年里,这部字典进行了5次修订,累计印刷近200次,发行量逾3000万册。1995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这是业界对字典质量的高度肯定。

50年来,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张万起、徐敏霞、宋绍年、李树青、刘敏芝、袁健惠等学者,先后参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编纂和修订工作。编写组兢兢业业,字斟句酌,精心打磨,使得字典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精品辞书。

50年来,商务印书馆一直在审读、编校、排版等各个环节全力投入,始终坚持深度参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修订出版工作。《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修订工作于2021年启动。商务印书馆委派骨干编辑担任责编,调用资深编辑审读全稿,安排核心校对员工参与校对。在编校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意见,多数被作者采纳。经过修订,第6版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贴近读者需求、助力提升读者古籍阅读水平的精品辞书。在读者眼中,她是“手头最好的老师”“我们眼中的宝藏”“陪我最久、影响我最深的工具书”“例句很精彩”,是“中学语文学习常备用书,至今仍收藏在家”。走过半个世纪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陪伴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学习古汉语的常备工具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建知识体系,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认识今天的中国,就必须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国人的文化土壤。为帮助读者通过对古代汉语的深入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商务印书馆修订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同时和四川教育出版社联手编纂出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

图片3.png

图片4.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贯彻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思想理念,参照已有的古代文化类辞书,结合当下中小学文言文学习要求,以辞条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了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它是一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且适用对象广泛的工具书,对于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无论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的修订工作,还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的编纂工作,都始终把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价值,增强释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知识获得感作为重要目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对一些条目的释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帮助读者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如“褒”字条的“古国名”义项,增加了古褒国“在今陕西勉县东南”这一重要信息,方便读者进行古今对照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词条的编写,也十分注重突出文化性和故事性,使读者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轻松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如“巷”字条的释文,征引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寻常巷陌陡增文化魅力,又引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进一步增加了词条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两部辞书都列有功能强大的附录,旨在提供方法性、工具性的增值服务,对读者学习和掌握文言文构筑出的古代文化知识体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两部辞书都附有《中国历代纪元表》,以一表贯通上下5000年,可以帮助确定传统纪年对应的公元纪年,方便读者阅读古籍及文史著作时对照、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的附录还有《古代汉语语法简介》和《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简要介绍古汉语的语法知识,指出掌握词汇、语法、音韵知识,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历史文化知识等要点,向读者普及高效学习古汉语的窍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附有《词目分类索引》和《词目异称、合称索引》,对全书词目加以分门别类,灵活对照,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查检需求,而且将全书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照应紧密的知识体系,让辞典不仅可查可阅,还可以全书系统观照,反复组合通读。

蒋绍愚先生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我们不能离开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来学习古代汉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解释字词含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介绍文化知识,两部辞书搭配使用,语词、百科兼备;从字词学习、语言表达等层面,进一步延展到古代文化知识的习得范畴;在现代语言学、辞书学、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下,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基础而又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

紧贴教学需求,服务教育事业

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时配套使用的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坚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始终紧贴中小学课程教学需求,力争把“传承文化,服务教育”的宗旨精准落实到每一个条目上。

在收条方面,充分考虑中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涵盖的范围,让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两本辞书中得到圆满的解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详解古汉语常用字8000多个,全面覆盖了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文言文用字,帮助学生无障碍地自主阅读古诗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精心编选4300条辞目,并将其分门别类,概括为16大类,涵盖中小学各种教材和基础阅读书目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囊括了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了解的各类古代文化常识。

注音释义方面,极力满足学生获取疑难字词解释的需要,力求把课文中用到的字词音义在书中收录得相对齐备,没有重大遗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根据中小学教材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将近1300条必要、常用的音项和义项。对一些疑难字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还贴心地添加了拼音,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举例方面,尽量选用课文中的名句作为书证,使词条内容不仅生动鲜活,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的举例紧扣教材篇目,中学必背古诗文篇目在释文中高频出现,庄子的《逍遥游》出现62次,王勃的《滕王阁序》引用28次,北朝民歌《木兰诗》举例24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也同样非常注重对教材名篇名句的引用。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还专门设置“注意”和“辨析”两大特色板块,指出在词义的历史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地方,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词义或用法上的细微差异,从而帮助师生快捷、准确地将目光聚焦在教学难点和考试易错点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针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单独设条,为学生提供课本之外的扩展知识,帮助学生从背景知识入手,进一步理解作品宏大叙事之下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尤其是中小学师生的教学需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在封底增加了一个防伪标签。揭开标签外层,扫描二维码,验真成功之后,可以领取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文言文学习数字资源。

“新课标”指出,培育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能够有效地关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植与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建构文言文基础知识体系,在思维素养方面提升自主阅读古诗文并从中汲取思想智慧的能力,在审美素养方面增进对传统文化美学价值的理解,在文化素养方面不断熏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教学的好帮手。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文言文教学与工具书使用”研讨会上,与会老师和教研员在听取了相关辞书的特色和学习功能介绍后,结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字词问题、文化知识困惑,以及如何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

责任编辑:李爱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