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联书店出版了城市规划研究者、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侯丽的新书《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在书中,侯丽记述了建国初期东北石油重镇大庆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大庆作为一个国家模范城市的兴衰。本书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工作者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以及大历史下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但20世纪证明了石油是一种比煤炭更有效率的燃料。在现代世界里,石油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核心资源,也是工业化的原动力。因此,对新中国来说,石油工业能够建立和完善,是共和国能否走向独立发展的一面重要标志。在20世纪初期石油资源一度被外国垄断,新中国成立后,寻找石油,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经过十年的全国性大众勘探运动和大型会战,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从西部改变到东部,并最终锁定于松辽平原。1959年9月26日,新中国诞生十周年前四天,松基三井喷出了滚滚原油。这一油田也因此被命名为“大庆”,来纪念即将到来的国庆大典。
大庆油田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陆上最大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它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实现能源领域的自给自足,成为推动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加速引擎。到今天,关于石油工业的书籍,视角往往是一般企业介绍、投资分析或个人回忆等,关于历史研究性质的书籍较少。《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和价值。
大庆油田的发现与新中国的成长同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政权,新中国的领导层力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突出重围,改造这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现代意义的中国。《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记叙了这一背景下的丰富细节。如大众勘探运动的兴起、石油会战的开展,既是革命年代的余音,也是大庆油田快速发现、建设的法宝。如土办法“干打垒”建筑模式在大庆的施行,也是此时急于发展的贫困国家的现实选择和政治选择,这使得大庆与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不同,形成一种“去城市化的工业化”经验,大庆也因此成为全国工业城市的样板。
这本书完成了重构新中国前30年社会政治经验,试图全面、动态、细微地还原历史。社会主义在书中既是公正、平等理想下的革命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规则体系,也是由男性和女性、大领导和小人物共同行动塑造的动态模式。通过对人民共和国城市建设过程的回溯,通过对党内领袖和精英干部之间的政治考察,通过审视国家机构内部的不同利益、冲突和博弈,展现国家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的运作能力,以及新生的中国和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
和石油工业历史同时叙述的是一位大庆油田女性规划工作者晓华的个人经历。她深度参与了大庆科学“干打垒”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并在全国建筑大会上分享经验。她曾被时代的高光笼罩,高度认可大庆成就和大庆精神,也在批判、生育、艰苦的生活中摇摆不定。从她的角度,读者得以看到大庆生活的具体细节,包括怎么住、怎么吃、怎么通勤、怎么工作等等。同时,通过她也可以照见大庆社会生态下的不同女性,包括女性职工、家属、临时工,她们在大庆的不同待遇组成不同的家庭结构,成为大庆社会的基石。
这种个人生命经验的梳理和体察,也把这本书带入了“微观史学”的范畴。微观史学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著述方式。它针对传统历史的宏大叙事,还原和再现了个人的经验和情感,这对史学的进步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前30年历史的个人记述,除了伤痕文学式的表述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丰富、更符合历史复杂性的经验记录,《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也做出了不落俗套的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时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其中,特别指出“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在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建设”,指的就是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庆”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代表。这段历史和这座标志性的城市,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与样本,也需要高质量的学术工作对其做出历史化的阐释。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侯丽 著,张欢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