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三辑专家论证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39位专家学者参会。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出席并讲话,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主持会议。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认为,“汉译名著”的出版是出版界和学术界共同合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给中国的现代文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站在“汉译名著”已经出版1000种这个新的起点上,不仅要补全没有翻译的经典著作,而且要收录不断更新的现当代名著,在选题和翻译两个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汉译名著’凝结了几代学人和出版人的心血,为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有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王宇说。他还表示,“汉译名著”开阔了几代中国读者的视野,丰富了几代中国学人的知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读者,他从中汲取了许多思想启迪和理论营养;作为译者,领略到的是一种思考、批判和创造的精神。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认为,在早期,翻译名著总的出发点是向西方学习,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镜鉴。本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重要的变化,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文明和西方近代以来的制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变化,当前翻译的主要着眼点应当转变为汲取整个人类的政治智慧,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翻译国外的著作。这种心态反映在“汉译名著”的选题上,就是不断扩展选题的边界,关注政治法律界最新的学术思想,从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思考中汲取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文化传播方面,站在“汉译名著”从1000种向2000种进发的这个节点上,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在新阶段发展出新特点——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完全以平等对话的心态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在选题方面,在学科领域和地域方面都要适应时代之需,与时俱进,有所拓展。
顾青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证会是“汉译名著”达到1000种之后的第一次论证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节日”。回顾“汉译名著”出版的历史,本丛书从1981年开始规划出版,几十年来,其命运也随着时代脉动而变化,至今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在数量方面,1000种的数量尽管对于商务印书馆来说是重大的成就,但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建设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以1000种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汉译名著”的规划出版工作。在质量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汉译名著”的高水平、高质量。学术翻译是个非常严肃的工作,翻译过程不是“一个技术活,是一个学术活”,本质上是体现译者学术能力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商务印书馆将以对文化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将“汉译名著”的持续出版作为馆策继续坚持下去。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按学科分组对“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三辑备选书目进行了论证。此辑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从1000种再出发的一个开端。期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经典名著的“常青树”上更添新绿。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经40余年,凝结着几代学人和出版人的心血,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为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2017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分科本700种,2018年,推出120年纪念版·珍藏本700种。此后6年间,“丛书”品种进一步扩充,于2024年5月正式推出120年纪念版·珍藏本·增订本300种。至此,“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正式出版数量达至1000种。8月15日在上海书展隆重首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涵盖哲学、政治、法律、社会、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学科门类,曾被陈原先生誉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自出版以来,一直致力于译介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精粹,为丰富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近年来,为适应读者需要,“丛书”的选题呈现出新的特色。首先,丰富学科领域,加强语言学的规划出版,增加艺术学、文学理论等学科领域的学术名著出版,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其次,着力加强文明古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名著出版,力求完整地体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最后,审慎收录现当代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思想流派的学术著作,加强前沿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