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百科》责任编辑脱凡(中)与设计人员张珊(左)、李雯在新书交流会上合影。
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知识普及丛书《乐器百科》,在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新书交流会。通过《乐器百科》的编纂与出版,我们希望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乐器知识,以更加通俗、实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追溯至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开启了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宏伟征程。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百科全书编纂事业的起步,更为后续的知识传播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第一版的拓荒到第二版的飞跃,再到2011年启动的第三版实现的数字化革新,百科全书内容极大丰富,在呈现方式上实现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在2023年底,随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主体任务的圆满完成,百科社开始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探索专业性百科全书的多元化呈现方式,在保持严谨的同时,力求让知识更加贴近读者,更加生动有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乐器百科》作为重点打造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知识普及丛书的第一部,应运而生。
早在1985年,中国第一部音乐舞蹈方面的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便将中外乐器作为基本条目纳入其中,确立了乐器知识在百科全书中的重要地位。经过2009年第二版的全面修订,乐器条目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音乐学》的编纂过程中,我们收录了数倍于第一、二版的条目,汇聚了音乐学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内容的编纂与审核,以确保条目的高质量,这些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题策划阶段,我们邀请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音乐学》乐器分支的主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小龙担任本套书的主编。刘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编纂经验,在一开始就确定以“全面、系统、准确、生动”为编纂原则。同时,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乐器的特色,我们特别强调了“立足中国、兼顾世界”的编纂思路,力求在介绍世界乐器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乐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乐器百科》的编纂工作始于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音乐学》和《音乐百科全书》中已有乐器条目的深入挖掘和细致筛选。我们精选了约200种中外乐器,分为“中国卷”和“世界卷”,对每一种乐器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注重条目的简练、准确、全面,详细讲述各种乐器的历史渊源、材料构造、演奏方法与音乐表现等。同时,为了增强图书的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我们费尽心力为每一件乐器选配图片,共计插入了近800幅珍贵、精美的乐器图片及表演照片,并且结合乐器图片增加图示,比如,在“琴”的配图中标出了每一个部位的名称,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直观感受乐器的魅力。
“中国卷”首先介绍了22种中国古代乐器,这些乐器不仅是中华悠久音乐史的瑰宝,更是民族文化精髓的实物载体。随后,我们采用大众熟知的吹、拉、弹、打4种演奏方式,对现今仍活跃的中国乐器进行了细致介绍。读者既可按需阅读,也可系统学习,全面领略中国乐器的精妙之处。
“世界卷”由中央音乐学院张潇雨老师负责设计规划和编写工作。此卷秉持当代“世界音乐”的学术视野,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依据国际公认的乐器发声原理,宏观地将乐器分为体鸣、气鸣、膜鸣和弦鸣四大类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乐器所属地域细分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等次级分类。对于如锣、钹、铃鼓等跨洲际分布的乐器,我们特别在大类内单独列出,并在具体条目中详尽展现其地域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广泛性。
(作者脱凡,系《乐器百科》责任编辑)
本版图片均由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