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作品曾获郭沫若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任《辛亥》《苏东坡》等10余部大型纪录片总撰稿、总导演,获金鹰奖、星光奖等。
从长篇小说《国宝》《血朝廷》到艺术散文《故宫建筑之美》《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从“艺术史三部曲”——《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到“非虚构三部曲”——《故宫六百年》《最后的皇朝》《故宫文物南迁》……近年来,作家、文化学者祝勇持续围绕故宫主题进行写作,用文字构筑起一座“纸上故宫”。
每本书都想为读者提供新思考
说不完壮美紫禁城,道不尽浮沉六百年。
在祝勇看来,故宫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整体,仅文物就超186万件;故宫的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就更加丰富。
此前,祝勇的故宫系列著作更多是从整体角度来介绍故宫,比如《故宫六百年》将故宫中诸多重要建筑、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以及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藏书等各个方面的成就融合到一起来写。与此同时,从整体的角度、宏大的叙事来构建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在某一个点上就有可能讲得不深。因此,祝勇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合作,于近期推出“祝勇微观故宫系列”,就是希望以相对微观的视角,比较深入地解读故宫蕴含的历史文化。
“祝勇微观故宫系列”既不拘泥于学术格式,也不局限于简单的文物介绍,而是以故宫的文物为起点,将其背后的历史细节、人物命运和时代风貌娓娓道来,描述那个时代的文化景观,讲述关键人物的命运与个性。在《在故宫寻找宋徽宗》和《在故宫解密〈清明上河图〉》中,宋徽宗、宋高宗、岳飞、张择端、王安石,以及《清明上河图》里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沉浮、历史况味、复杂纠葛、人生百态等,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宋代世界。
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中的仙鹤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在上元节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宋徽宗登上宣德门的时候,恰好有这么多仙鹤飞起来?通过文献和史料挖掘,祝勇在《在故宫寻找宋徽宗》中对此进行了解读,也进一步带领读者走进宋徽宗的精神世界。北宋画家张择端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其中既有穿单衣短褐者又有枯树寒柳,画面所表现的究竟是“春景”还是“秋景”?实际上,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清明上河图》。祝勇在《在故宫解密〈清明上河图〉》中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这两本书提供给读者的并不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内容,我希望自己的每本书都尽可能地带来一些新的思考。”祝勇表示。
以小见大呈现文化发展脉络
“小处生动,大处磅礴”,有人这样评价祝勇的故宫写作。他常常从一件文物、一个人物、一段历史片段切入,进而展开宏大的历史叙事。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捕捉到这些“小”的切入点,又如何将它们与“大”的历史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
祝勇认为,自己的故宫写作的确是以小见大。在他看来,寻找到一个小的、亲切可感的切入点,会让读者觉得有代入感,从而能够很快进入情境。借助具体的形象、具体的文物,能够把历史的进程和人物的命运感表达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一个宏大的坐标系也不可或缺,它可以帮助读者由表及里地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祝勇认为,这100年是故宫学不断发展的100年,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不断挖掘和阐释故宫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字和写作,祝勇希望引导读者更多地去关注故宫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看来,著书是传播故宫文化的最佳途径。要想深入地挖掘故宫文化,没有比书籍更好的方式。因此,他非常希望读者能够更多地阅读有关故宫的图书,从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深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在广泛阅读中获得精神滋养
“文学是我的梦,这是我一生不变的追求。”祝勇曾说,自己并非不能停止阅读,而是深感无法割舍。
祝勇的阅读相当广泛,除了历史类图书,政治、哲学、文学等其他各类图书都在他的阅读范围之内。他将自己的阅读领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他的工作和写作关系比较密切的专业性阅读。为了写作《在故宫解密〈清明上河图〉》,他通读了数十年间中外学者的相关论文论著,“这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另一类就是与他的工作和写作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书。他认为,不同类别的书会给自己带来滋养,比如能够培养问题意识、获得叙事方式的启迪等。阅读过程是一个愉悦的精神审美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产生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作用于他的写作。
祝勇认为,在网络时代,尤其需要写作、需要书籍。被问及前沿技术与人类思想智慧是何种关系时,他表示,对目前已有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AI工具是非常高效的,但他对其创造性持怀疑态度。他举例说,历史写作与人类的经验和情感、体会和思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AI工具能否深入地研究、思考问题还有待证明。“但是我相信,AI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学术研究中,与AI互动应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祝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