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柳青传》

QQ截图20160302090756

今年7月,是作家柳青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他的长女刘可风终于完成了父亲遗愿,于近日推出了《柳青传》。

刘可风永远忘不掉父亲生前绝望地对她说的那句话:“我的书是写不完了!”她说: “从父亲离开我的那一刻,我就坚定不移地认定我的未来必须完成一件事——我要把他的遗憾落在纸上。 ”她觉得这部38万字的《柳青传》是替父亲续写的,父亲在天上一定会看到。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柳青传》。

《创业史》实为未竟之作

作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柳青的《创业史》深刻记录了那个时代农村的巨大变革,对新中国的作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很多人不知道,《创业史》其实是未完成之作。《柳青传》详尽、真实地披露了相关细节。

1954年,柳青开始创作《创业史》。1955年春天,《创业史》进入第一稿的修改,而为了全身心投入,柳青一家住在了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但几年时间过去了,他并没拿出作品。

事实上,柳青写作《创业史》,数度遇到很大困难。刘可风记得,《悲惨世界》《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随时在父亲的案头、床头和手头出现,“他反复对各种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思考。”

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正式出版,引起极大社会反响,柳青收到一万六千多元稿费。刘可风说,父亲早已想好,要把《创业史》(包括以后几部)的稿酬全都捐给皇甫村搞建设,“他说,我写书不是为了自己,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

因为遇到“文革”等政治运动,《创业史》终究成了未竟之作。1978年6月,柳青去世。刘可风说,父亲去世前几个月还一直在写作,“《创业史》第二部前十四章就是在那个时候修改的,有的章节还重写了。”而且,他又对《创业史》第一部进行了修改。

按照柳青的设想,《创业史》应完成四部,写作内容从互助组阶段到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直到最后建立人民公社。“他说小说的高潮在最后,矛盾冲突肯定在第四部。”刘可风说,但父亲的遗憾永远留下了。他知道自己无法左右命运的时候,绝望了,流泪了。

尖锐目光背后藏着柔软心

刘可风从1970年至1978年陪伴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九年。柳青去世后,她就打定主意,要将父亲的遗憾填补上,并在父亲刚走几个月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走访历史当事人,留下第一手资料。

刘可风今年71岁,是柳青前妻所生。3岁时,由于父母离异,刘可风开始随母亲在北京生活。她回忆说,柳青“文革”时遭受重创,她的继母自杀,弟弟妹妹还小。1970年,父亲请求她大学毕业分配到陕西,她答应了。

但最初和父亲相处起来很尴尬,父亲拄着拐杖到外散步,她不愿意挨他的手。“老是觉得跟他什么话都出不了口,和他之间好像总是有个棍子挡着。”刘可风回忆说。但当柳青敞开心扉细说自己的一生,尤其说到自己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时,她哭了,有一次甚至伤心得一出门就晕了过去,从台阶上滚了下去。她慢慢懂得了父亲,她的心与他不再遥远。

在柳青生命最后的那几年,有什么话都会跟长女说,刘可风也因此触摸到父亲尖锐目光背后那颗柔软的心。柳青感谢女儿将一本标有“内部参考”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带给他看,说这是他晚年的一大享受。他说,当年在陕北,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进行分析,通过这本书证实了他的许多分析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他还说,人的乐趣就在于要看看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是否符合客观存在和其发展,一旦停止了这种判断和评价,人就活得没意思了。

生命的最后时刻,父女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柳青住院,女儿每次和他分别,都会亲吻他的额头,“我父亲说,我本来那么瘦,脑袋那么小,你都把我亲成核桃了。”到北京看病,她上街买东西,柳青会说:“你一上街,我的心就跟上走了。”刘可风说,父亲走的时候,她想以后任何人再去世,她也不会这么悲伤了。

“真希望父亲梦中指导我”

但刘可风真正读懂父亲,是在她采访了许多历史当事人,翻阅了大量资料,又仔细研读了父亲当年与她的对谈之后,“过去,我对他的理解还浅。”

父亲辞世后的一两年里,刘可风尽可能多地走访了他的亲戚,以及各个时期的同事、朋友,另外还有与他接触过且有感想和记忆的人,“走访了至少有上百人,光是笔记就记了40本。”

刘可风说,她后悔当年父亲跟她说过的很多话没有做记录,“1971年我陪父亲到东北‘躲病’。一次,父亲说,我的主要思想都跟你说了啊,我说,你什么主要思想,我不知道。”柳青于是敲着女儿的脑袋说:“你这个石柱柱啊!”但到了1977年以后,凡是父亲的谈话,刘可风都有心地记录了下来。书中呈现的父女对谈,都来自当时的记录。

尽管如此,真正下笔写传记还是如此艰难。刘可风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她觉得自己文字功底差,一直不敢动笔,她还曾经想“真希望我爸在梦中指导我”。硬着头皮写传记,是在刘可风退休以后的2000年。她不敢用钢笔写,只是用铅笔写了两年,“我是想哪儿写哪儿,文字也粗糙。”

重新再写已是2006年了,这个时候主要做的是精简工作。刘可风想起来,当年替父亲写回信时,父亲总是要将信删一半,他说文字精简,就像把粮食里的柴草、棍棍拣出来一样。

更难的是,要不断面对父亲的苦难。“很多时候,我是哭着彻夜写作的。”刘可风说。

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柳青传》终于赶在柳青诞辰百年之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责任编辑脚印说,书稿2012年交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创业史》当年也是在那里出版的,“当时出版社要求做大量删改,这一改就两年多了,后来刘可风自己可能也没太大信心了。”

凑巧评论家李建军看到了《柳青传》原稿,并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说:“我们看过原稿,觉得非常好,它真实地记录了柳青的传奇经历及其难以想象的精神上的困惑,他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都有很多体会。”最终,全书基本保留原稿模样。

在脚印看来,读了这本书再看柳青,可以引发关于作家写作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作家和政治现实的关系、作家和生活的关系的思考,“柳青用他所接受的教育和理想去践行这一切,令人深思。”

脚印还特别提到,曾有学者说,柳青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革命理想情怀堪比切·格瓦拉,他的文学精神品质可比托尔斯泰,只可惜他遇上了一个特别的时代……

脚印原本想用“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困惑”做该书的副题,但“困惑”这个表述跟刘可风的想法有一些理解上的出入,最后换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这部书正是一个伟大作家在一个特殊年代的艰难精神探索过程。”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