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F455E8E1E238551EEECF11B87B59392C

今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也是长篇纪实文学巨著《长征》出版十周年。作者王树增用一年多时间对《长征》进行了全面修订,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长征》修订版。

王树增的《长征》是在2006年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出版的,当年国内共出版了长征题材书籍370余种,只有《长征》脱颖而出。出版至今,已获几乎全部国家级图书大奖,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结束后,习总书记与参会者挨个握手聊天时,对作家王树增说,长征是伟大的历史事件,你写的《长征》写得很好,曾推荐身边同志读这本书。

王树增用了六年的时间写作《长征》,试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还原给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还原给他自己。写作时,王树增曾说:“历史衍生的千山万水,生命承载的万水千山,无不令我动容。”

关于精神

不管怎么娱乐都要有不屈不挠的价值主流

山西晚报:《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都是您的作品,而长征在很多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当初您为什么要离开“战争”,去写《长征》?

王树增:16年前的一个夏夜,我的妻子突然问我:“为什么长征能够影响人类的文明进程?”随即她把刚读完的《人类1000年》放在我面前的书桌上。我翻看了这本书,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中国有三件,一个是火药的发明,一个是成吉思汗的帝国,还有一件便是长征。书中对长征的评述,那是一种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认知。长征已经成为全世界精神领域的事件,实际上长征这个事件在全世界的影响远比在中国要大。那个夜晚,就是我写作《长征》的开始。

山西晚报:也就是说长征长期以来已成为世界各个学者研究的一件重大的事情,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王树增:因为它有精神上的一个共同的意义和价值。这个价值实际上也是我们在座的当代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索一下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我们今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强,没有坚强的性格,没有一个一往无前的精神,我们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人类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会走得那么顺畅,我认为我不管写解放战争,还是写朝鲜战争,还是抗日战争,都有一个核心的目的,就是想我们当代中国人不要太软,精神状态要有刚性,要坚强。

山西晚报:但是在当代,人们可能会更多地去讨论娱乐至死,精神上的刚性怎样与它融合?

王树增:我不反对娱乐至死,现在我们打开电视都是娱乐节目,没关系,年轻人嘛。但是你要知道不管怎么娱乐,一个民族,包括一个人,他在发展的过程中,他必须要保持一个价值主流的观念,这个价值主流就是不屈不挠。有的人问我《长征》在写什么?我说我写四个字:永不言败。我们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秉承着永不言败这四个字,就会克服人生当中的很多困难,甚至很多危险。我祝愿大家的人生都能得到成功。

关于《长征》

书是沉甸甸,因为我们的历史是沉甸甸的

山西晚报:《长征》十年前第一次出版,这次是修订版,修订版跟十年前第一次出版有不同吗?

王树增:有。所谓修订版,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是补充,因为这本书是严格地按照非虚构文学写的,它是有史料支撑的,发现新的史料,做了修订。第二个把它变成了大字本,方便读者阅读,所以也变成了两本。第三点,这本书精心配置了一些地图,因为长征漫长的路线,没有地图大家也不大明白。

山西晚报:很多的读者觉得修订版的《长征》这两本书真重,捧在手里读的时候沉甸甸的。

王树增:我的书要的就是沉甸甸,因为我们的历史是沉甸甸的。我想,用很薄的篇幅去写长征是对不起先人的。希望大家能够有耐心把它读完。

山西晚报:看《长征》,您非常场景式的描述方法一下子就能把读者带到那个年代、那个情境中。书里那么多场战役,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故事,能不能提前分享一下。

王树增:我说说书中的一个人吧。习主席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讲话上曾讲到一个名字——陈树湘,他是长征当中红34师的师长。为什么提到他呢?在湘江战役中这个师担任了重要的后卫任务,最后全师指战员基本上伤亡殆尽,陈师长腿部负重伤。当时杀杨开慧的那个湖南军阀何键给湘军的军官发电报说,要活的把这个师长送到长沙。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时候,这位师长躺在担架上,把自己腹部的伤口撕开,把肠子掏出来拧断了。现在湘江边上的百姓还留着一个故事,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个伟大的断肠英雄。

在汉语语汇当中,形容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是肝肠寸断。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他忍受的痛苦。他的遗体上没有头,他的头颅被敌人砍掉了,装到木笼子里面,送到长沙城,挂在城门上示众。那个城门叫小吴门,我相信那个头颅挂在小吴门上的时候死都不能瞑目。因为在他面前那条小街叫瓦屋街,他就是瓦屋街人。那条街上一块门板的后面就躺着他的母亲。陈师长就这样最后回到他的母亲身边,他牺牲的那年29岁。我讲这个故事,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上提到他,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在长征路上牺牲了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先人,为我们今天的中国能够繁荣昌盛,为绝大部分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为让我们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强大的民族,他们倒下了,年轻轻的献出了生命。因此我们今天不要忘记他们,在我们的心里要永远树立纪念碑,同时用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过好我们的人生。

关于信仰

回首长征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山西晚报:在前不久《长征》修订版的首发式上,你说女排精神和长征精神有非常相近的地方,说女排夺得奥运会冠军是史诗般的胜利,为什么对女排给出这样的评价。

王树增:《长征》修订版首发式就是在女排夺冠后的那天下午举行的。我认为女排的胜利,一定是我们中国精神的胜利。中国人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了,但是我们的精神也要进步。女排的精神一定代表着我们中国当代精神,就是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确定了目标之后,要努力地向目标去靠近,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想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创造出来更多的胜利。

山西晚报:在书中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红军小战士,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这样大的孩子吃米饭可以吃好几碗,但是这位小战士可以两三天滴水未进,还要经历着行军赶路,就跟女排一样,我们觉得不太可能做到,但小战士做到了,这是为什么?

王树增:当年在资料中看到中国长征的红军年龄都很小,平均年龄18岁,指挥员也不过20多岁。最小的一支长征部队是红25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15岁,最小的红军9岁,这是我们今天不可想象的。女排当中很多的选手也才19岁。他们做到了不可能,是因为他们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小红军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理想,就是他要摆脱当时欺压的生活,他希望中国每个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们有句话叫“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应该对比一下,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前辈在精神状态上的差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看《长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山西晚报:那我们看过书,是不是也该再去重走一遍长征路?

王树增:当然了,我建议大家没事带着孩子走走长征路,现在的长征路一路都是风光优美的地方,但是沿途我们还能感受到前辈的那种艰辛。

山西晚报:红军之所以能跨越艰难险阻,是因为他们有伟大的信仰。

王树增:是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艺术形态,你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信仰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大说“信仰”两个字,其实信仰是一个很宽泛的词,你可以信这个,你可以信那个。但是我相信如果一个正常的人,如果你希望人生还要获得成功,你必须要找到一个正确的信仰,而这个正确的信仰会是正能量的信仰。我回首长征,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向伟大的长征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延伸阅读

《长征》修订版后记节选

《长征》出版后的十年间,常常有读者与我讨论长征历史的相关问题。这些读者社会身份各异,在冗繁纷杂的当代生活中,也许他们对人生的体会五味杂陈,也许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思考的焦点却有惊人的相近之处,那就是即使相隔数十年,为什么当我们回顾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那次异常艰险的远征时会怦然心动?为什么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战斗员所付出的牺牲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审视自我的精神与意志?

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

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

长征永存人类史册。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