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先生《语文闲谈》的写作始于1976年,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共收录语文知识2800条,分为56卷。内容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凡拼音、语法、诗词、谜语、笑话无所不收;历史、时事、地理、艺术、科学无所不谈。形式短小灵活,亦庄亦谐:有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也有诙谐幽默的轶事闲谈;有生动有趣的野史掌故,也有发人深省的时事议论;有内容丰富的国学知识,也有与时俱进的独到见解。“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周有光(1906.1.13-2017.1.14),生于中国江苏常州,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1956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周有光自八十五岁高龄退休之后,遍览中西人文著作,写作了大量随笔札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文章节选
70年代后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席、香港大学教授姚德怀先生,经常跟我通信,讨论中国语文问题。他把我信中的点滴意见,摘录加工,成为谈话小品,刊登在香港文化学术界的同人刊物《抖擞》杂志上,后来又刊登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的《语文杂志》等刊物上,列作“海外文谈”、“语文杂谈”等专栏,从1976年到1982年,前后连载长达七年之久。
出乎意外,这种亦庄亦谐的“超短篇”,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从1987年到今天,我又用同样三言两语的方式,给上海的畅销小刊物《汉语拼音小报》写“语文闲谈”,每期一两小节,也同样得到读者们的欢迎。
经验告诉我,做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编写闲谈小品是效果最好的方式。于是,我用谨严的学术态度,继续编写“语文闲谈”,努力做到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十多年来,我把这一“科普”工作当做我的主要工作。人弃我取,乐此不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我想,这种闲谈小品,前后是不连贯的,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它不能给人以系统的知识。为什么有许多人喜欢阅读呢?原来,读者都有看“闲书”的需要。《语文闲谈》是趣味性的“闲书”。系统知识的读物,需要正襟危坐而读之。在工作疲劳之后,读者需要看些幽默小品,轻松一下,在轻松中取得有益的知识。可以在书斋里看,可以在电车汽车上看,可以靠在沙发上看,可以躺在床上看。这里有笑话,这里有信息,这里介绍新知识,这里提供新资料,这里提出新问题,这里启发新思考。看得无味,可以闭目养神。看得有趣,不妨会心一笑。在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点滴闲谈之中,贯穿着一个信息化时代的中心语文课题:“中国语文的现代化”。
周有光
语文闲谈
周有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2
语文闲谈(初编)
ISBN:9787108039958定价:39.00元
语文闲谈(二编)
ISBN:9787108040244定价:43.00元
语文闲谈(三编)
ISBN:9787108040503定价: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