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依然一寸结千思——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走到人生边上,才会有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最率真的追寻与诘问;走到人生边上,才会蓦然生出一份对于过往生命碎片的最动情的追忆与沉思……

我一直认为,钱锺书与杨绛乃人世间最理想最完美的生命伴侣,其“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濡沫深情,足令古今中外所有关于生命相遇主题的美丽诗篇黯然失色。在钱先生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即2003年,杨绛写下了《我们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天上人间,难断挚情。今年8月,96岁的杨绛先生,又仿钱锺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之名,推出了她的新作《走到人生边上》,其中无数浩茫心事,欲说还休。

读《走到人生边上》,心底有一份感动。行文间依然是那种自然与纯粹。纯粹的探寻,纯粹的心境,纯粹的生命存在,纯粹的精神境界……文章自身的风格不同于风行当下的所谓畅销书,而是在娓娓的诉说中给人一种生命的提醒与暗示,一种思想的净化和心灵的提升。杨绛在书中提到了“灵性良心”一词,她认为《论语•颜渊十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的“礼”,不是烦琐的礼节,而是指人的灵性良心所追求的“应该”,即:人要遵循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一切非出自于本性的事情都不要去跟着瞎搀和。《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杨绛要我们遵循“灵性良心”来修身养性,以达到自身的完美以及与外物的和谐。这是生命的第一要务。

正文部分作者自问自答,主要论述的是有关灵魂的有无。并且从书本中生活中冥思苦想中列举理论根据进行逻辑推理。杨绛自言“四书”中最喜者乃《论语》,故书中援引颇多,且都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与阐释,在建构自己理论的同时,客观上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然而作者最终的结论却是:人有灵魂。我怀疑这是否是杨绛先生整日独自闭门书斋、走到人生边缘之时的喃喃自语?某些段落亦不乏主观臆断与小儿科之嫌。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杨绛对待生命的认真与执著。走到生命的尾巴上,时间变得不留痕迹,悄无声息地穿过脆弱的生命。杨绛试图以本文唤醒我们沉睡的生命意识:我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曾经的生命在一瞬间仿佛幻化为无数的影子,蓦然回首中惊悸地停留在某一个思索的时刻……突然想起杨绛早年译的那首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我想,她是不希望在她离开之后生命之火皆化为灰烬吧?

其实,最有价值和趣味的乃是作为正文“注释”的几篇散文,可以说,这才是这部书的精华所在。我不解杨绛为什么把自己最拿手的散文以“注释”的形式出现?是为了论证正文中对于灵魂的理论探索么?这随性的“注释”鲜活而灵秀,恬淡而从容,读来心为之一动。《记比邻双鹊》中,一双喜鹊在窗前病柏上筑巢,“我”也凑热闹,拾来了大量树枝供它们采用,几天后知道不见采纳,只好又抱了大把树枝下楼扔掉。想象一年逾九旬的老人,为了两只小鸟步履蹒跚地跑上跑下,谁能为此?此老子所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者也。杨绛说,“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者在《<论语>趣》中就用白描手法把一个一个人而且是极其有趣的人活画出来,一反以往的那种谈经典必正襟危坐的架势,读来妙趣横生,十分过瘾。杨绛还充满温情地追忆了许多人物,比如六十多岁仍敢爬树捉猫的温德先生,用包糖纸暗示神意的劳神父,自由恋爱不得而早逝的三叔叔,还有外表丑陋内心良善的郭老妈……这些散文回顾过往,若有所感,语言亲切洗练,于细微处见人性。正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了。

钱锺书曾为杨绛作《代拟无题七首》,其四云:

吴根越角别经时,道远徒吟我所思。

咒笋不灵将变竹,折花虽晚未辞枝。

佳期鹊报谩无准,芳信莺通圣得知。

人事易迁心事在,依然一寸结千思。

诗成,杨绛观之,只觉“韵味无穷,低回不已”。从“人事易迁心事在,依然一寸结千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钱杨伉俪在相扶岁月中那不老的情,“执子之手,夫复何求?”追寻杨绛此时的情感轨迹,她已经从写作《我们仨》时的思念与忧伤中摆脱出来,把目光停留在生命本身:人事易迁,心事渺茫。而对待生命,“依然一寸结千思”。在沉浮取舍之间,反观生命存在的意义;站在生命的边缘,孜孜探求人生的价值。艺术家丰子恺曾这样评价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一生:“……纯粹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是登上人生的三层楼。即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我想,杨绛先生也已登上了人生的三层楼,以她那颗纯粹的心灵和对生命永恒的坚韧与执著。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