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从戏剧的维度,评老舍《茶馆》

内容摘要:老舍的《茶馆》向来的评价都比较高。但从戏剧的维度来分析的话,我们发现这个剧本没有照顾到观众观在戏剧中的审美需要、心理特点以及舞台表演的特殊环境,而设置了过多零碎的人物,因而并不是一个好的剧本。

老舍的《茶馆》向来的评价都比较高。它借光绪年间的一家老茶馆的变迁史,写出了中国近代改良注意思潮的失败教训,从戊戌政变的流产写到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前夕的各种人物活动。只要是有点事业心的人都遭到惨败。最后茶馆老板遭受官僚、特务、流氓、兵痞的逼迫,以自杀终场。但我看到最后,就有种感觉:评价高,主要是因为内容满足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也就说,我觉得这作品是给非文学力量捧起来的。

在艺术里面,戏剧艺术跟小说艺术是关系比较密切的两个艺术类型。戏剧艺术的剧本,有时候读起来就像读小说;而现代的小说艺术也有一种“舞台化”和“戏剧化”的发展趋向,即完全靠小说里人物的活动来呈现作品的主题,读起来就像在看戏剧一样。

从性质上来说,它们又是很不一样的:小说艺术,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戏剧艺术,终究还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一种图象艺术。虽然都有一个文本,但在小说艺术里面,可以说文本就是一切,而戏剧艺术则不然。戏剧艺术中的文本,也就是我们所我的剧本,最主要就是为了满足表演的需要。戏剧的创作不是为了把剧本印在纸张上给观众看,而是要演给观众看。也正因如此,假若按照小说本来的叙事节奏,把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改成戏剧的话,那么我想在最后一幕落下时,舞台上肯定堆满那些满脸口水的观众随手扔上去的东西:眼镜、钱包什么的。为什么呢?——那种缓慢冗长的叙事模式是戏剧观众所无法忍受的。

再从接受的角度来讲,读者读小说时面对的是线性的语言和片面的纸张,而观众看戏剧时,面对的则是一个立体的情景,更多的是形象的直观。观众最渴望的得到的是形象的直观里面的冲突。

关于形象的直观,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读小说时就像在看电影,有许多图象,但这跟戏剧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阅读小说时产生的图象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相比视觉上的图象,想象是很难疲劳的。因为想象是主动的,其内容是由想象者的心智结构和价值取向、审美品位决定的,而想象者外的东西只是起一种引起想象的作用。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要想把小说读活,就要驰骋想象,但想自己的东西不容易累。所以,相比而言,视觉上的图象是很容易让人疲劳的。观众看戏剧的时候,所接受的形象的直观,其实就是视觉上的图象。我们知道,在瞬时,平面图象的信息量要比线性的语言的信息量要多得多,而在动态的图象里面,信息量就更丰富了。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戏剧的观众所要花费的精力要比小说的读者多得多。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剧作家都要照顾到的。当然也就意味着:没有照顾到这一点的剧本就不是一个好剧本。我觉得老舍的《茶馆》就是这么一个剧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茶馆》的第一页就把我吓死了。——纸上满满地写着五十多个人物。我的老天啊!一个三幕剧,要五十多个人物来演。而且里面“无关将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的。——这位伟大的人民剧作家竟然一点都不在乎观众受得了受不了!夏志清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谈到老舍说:“老舍……早期好,《四世同堂》好得不得了,书的后面就不好了,完全是瞎编。后来,他和郭沫若两个人都发疯了,瞎写,写了20个剧本,怎么写出来的?”——我也很纳闷他是怎么写出来的,似乎不是在搞戏剧创作!

当然老舍还是在这部剧里作了些弥补的:“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连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了许多年。”我觉得这就是弥补的手段。他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时似乎很潇洒,但这其实蕴涵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雷雨》就不需要那么多人物啊?简简单单几个人,就完事了。而老舍呢?要动用这么大的一支部队,零零碎碎的,“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才能完成他所要表达的。有人说这是因为茶馆这个特殊环境的需要。我觉得,如果说“特殊环境的需要”,戏剧表演的舞台更特殊!为什么不在构思的时候就照顾一下这种特殊环境的需要,而非要等到来做那些弥补呢?——他写小说在行,后来觉得“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看戏就不那么麻烦”,于是就来搞这些所谓的戏剧创作。

——“秉牍驱龄”“洒翰伐性”,这不是摆明跟自己过不去么?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