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抗日战争》:以细节还原历史

王树增在新作《抗日战争》中,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即便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战役,他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观点。

7

《抗日战争》(第一卷)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什么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战胜世界强国日本?我们不屈的民族为什么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是什么保证我们不会亡国灭种?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在新作《抗日战争》中,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向世人展现了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

书中,王树增格外看重中国人抵御外辱的心灵史。他不遗余力书写带有个性色彩的历史认知,上至将军、下至士兵,乃至社会各阶层、普通百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还有他们在战争中的心灵感受,都是作家尤为关注的。淞沪会战爆发后,张治中将军目睹了上海市民的遭遇,他发出气壮山河的誓言,必以“喋血淞沪、长城之精神,扫荡敌军出境,不达保卫我领土主权之目的,誓不终止”。作者在书中对这场会战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炮兵营营长刘宏深带领士兵们勇猛冲击,几乎每前进一米的距离,都要用战死士兵的尸体铺路。他阵亡时年仅二十八岁,新婚不足百天。”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即便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战役,王树增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观点。他认为,发动百团大战的时机根本不成熟。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经过几次大扫荡,抗日根据地损失惨重,“没有军饷、没有武器,但居然发动了百团大战”。他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从战争一开始到结束,一直存在“投降派”“悲观派”“主战派”三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那个艰苦时候拼尽最后一点力量去打百团大战,在政治上就是为了遏制‘投降派’”。百团大战第一、第二阶段打得不错,第三阶段差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损失太大了,另一方面也是日军缓过劲儿了。”

即使是关于日本军人的故事,读来也是五味杂陈。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痛记忆,同样让普通的日本家庭坍塌。参与淞沪会战的日军第三师团第六联队队长仓永臣治,王树增给了他500字的篇幅。他出发前妻子病重,在向中国阵地冲锋时,是带着对妻子和儿子的牵挂阵亡的。四年后,其长子也在这场侵略战争中阵亡,中枪部位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心脏。“日本佐贺县的一个家庭就这样在战争中毁灭了。”日军士兵听他们的长官说过,中国军队是一支一触即溃的军队,当他们看到“怒不可遏、不顾一切,想要拼烂最后一副身躯、流干最后一滴鲜血”的中国军人时,他们内心又作如何感想?

王树增试图去审视中日两个民族的性格意志与文化根源。他认为,我们在正面战场和日军的差异,不仅仅在武器装备上,最主要的是战争观念和文化的差异。这也使得正面战场难得见一场让我们心情舒畅的作战。“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很温和的文化,并不尚武。”相比之下,日本从幕府时代以来,就已形成武士阶层,尚武深入民间,形成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扩张性格。所以,“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危机,实际上是没有减弱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高度警醒。”抗日战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中国人从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都应该回顾那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当代中国人有何启示?王树增在序章《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中写到,真正的抗战时期应该从1931年算起,总共加起来有14年。“很多孩子问我,日本侵略我们总要通过一线开始打起吧?怎么一下子卢沟桥成国门线了,这就涉及日俄战争留下的一个权益分配,还有皇姑屯事件。”在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有70年的时候,再来审视这场战争,对于当代中国的精神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一场战争的认识,恐怕是对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这个民族所承担的沉重苦难,以及对当代中国的精神状态一种关照,这场战争有鲜明的当代性”。

读完全书,感觉与其说王树增在写战争进程,毋宁说他更希望提供一种历史认知和精神启迪。大量一线普通官兵,大多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奋勇抗争、视死如归;当时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只要对国土故乡怀有情感的,都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多卑微,但这群人,以行动拒绝自己的民族沦为卑微,这是我们当代社会亟需的精神特质。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