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关于战争题材的出版成为今年的一个热词,在儿童文学出版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写实性与文学性并存的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中既有老牌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刘兴诗、张品成等,也有年轻作家李东学、赖尔、毛芦芦等,面对遥远的、“听来的”战争,他们如何书写?
国内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逐渐被关注
自儿童文学的创作视角转投校园青春文学以后,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出版上是凤毛麟角。
儿童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出版历史上有过高潮,有过低谷。而低谷过后,近年又呈现出小小的上升期,值得期待和观望。
国内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的三个阶段
关于战争,老牌作家的思考更深邃,笔下的战争因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变得有温度。曹文轩就属于这类作家。近日曹文轩出版了两本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分别是长篇小说《火印》(天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版)和图画书《帽子王》(天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版)。曹文轩始终认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要触及人性底部的,写作《火印》时就遵循这样的想法。他说,抗日战争是《火印》选择的一个题材,而不是整个作品的主题。归根结底,《火印》不是一份简单的反法西斯的材料,而是一部文学作品。
比曹文轩更为老牌的作家刘兴诗,因为年纪稍长一些,他的新作《抗战难童流浪记》(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以当年的亲历、亲见、亲闻为主要素材,用抗战难童的视角展示了那段战火纷飞的血火岁月。但他与曹文轩最大的不同是,这部《抗战难童流浪记》是一部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学作品。
相较于老牌作家,年轻作家的视角更为新颖,奇特和大胆的写作视角,让他们的作品更加符合当下青少年的阅读审美。近年来,一批年轻作家及他们的作品走进大众的视野,如赖尔的《我和爷爷是战友》(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毛芦芦的《拯救断翅飞鸟》(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版)、“不一样的花季”战争三部曲(天天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版)、薛涛的《满山打鬼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情报鸽子》(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李东学《少年的荣耀》(希望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
这些年轻作家对战争的观察,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在《我和爷爷是战友》中赖尔将常见于青春文学里的“穿越”用在了儿童战争题材上,新颖、奇妙地的创作方式让这部小说读起来毫无违和感。
此外,出版社也在今年适逢的推出儿童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于近日推出了“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系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版),该系列包括 8位作家的8本儿童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肖显志的《天火》、张品成的《水巷口》、牧铃的《少年战俘营》、汪玥含的《大地歌声》、王巨成的《看你们 往哪里跑》、毛云尔的《走出野人山》、毛芦芦的《如菊如月》、赵华的《魔血》。该系列依据中共党史所记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创作,打造新世纪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
我国儿童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历史流变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争时期。1933年陈伯吹接连出版了2部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童话中篇小说《华家的儿子》和《火线上的孩子们》,是我国最早涉足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1936年茅盾发表了《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厂》《儿子开会去了》。随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出现直面抗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萧红的《孩子的讲演》、司马文森的《吹号手》、秦兆阳的《小英雄黑旦子》、周而复的《小英雄》、柯蓝的《一只胳臂的孩子》、苏苏的《小癞痢》、贺宜的《野小鬼》、董均伦的《小胖子》、苏冬的《儿童团的故事》、刘克的《太行山孩子们的故事》等。在这些作品中,华山的《鸡毛信》、峻青的《小侦察员》、 管桦的《雨来没有死》,把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创作推向了新高度。
这个时期的作品,直接诞生在战火纷飞、全民抗战的燃烧岁月。作品大都是身边人写身边事,具有很强烈的现场感。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爱国情怀、英雄主义为主要基调。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胡奇的《小马枪》、郭墟的《杨司令的少先队》、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杨朔的《雪花飘飘》、黎汝清的《三号公式望哨》、王世镇的《枪》、杨大群的《小矿工》、萧平的《三月雪》、李伯宁的《铁娃娃》、任大星的《野妹子》等。
这时期的作家对战争的记忆与感受没有第一阶段强烈,但战争的阴影还存在人们的心中,加强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脉络。
第三阶段以新世纪为节点,新世纪以前和以后都有不同的表现。新世纪以前,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上世纪70年代陈模的长篇小说《奇花》、王一地的《少年爆破队》,这两位作家由于经历过战争,他们的作品具有教育主义,属于第二阶段的延续。此后,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的重点转向于校园青春文学,战争题材一度沉寂。
新世纪以后,战争题材逐渐进入创作视野,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距离战争比较遥远,作家笔下的战争多是从长辈的口中听来的,或是查找资料而来。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环境的变迁,此时的作家在书写上有很高的要求,喜欢突破传统,寻找创新,并在写实性和文学性上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想象、诠释、反思成为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
关于战争,我们需要的是反思
近年出版的儿童战争题材的作品视角已从“孩子的战争”转移到“战争中的孩子”上面,这是作家从丰富的生活阅历中“突围”出来的创作视角。
对战争中儿童的关注和书写是国际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也产生了许多从儿童视角反观战争的优秀作品,如英国作家罗伯特·韦斯托尔的《小机枪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版)、《鸟儿街上的岛屿》(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美国作家简·卡特勒的《欧先生的大提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意大利作家大卫·卡利的《敌人》(明天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离不开成长、历险、寻找这三个主题的。《小机关枪手》描述了小男孩与敌人化敌为友以及和小伙伴一起在战争中成长的故事。《鸟儿街上的岛屿》讲述了一位小男孩躲避纳粹分子追杀的冒险故事,在那个艰难的过程中小男孩不仅找到了爸爸,还收获了友谊,同时也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
《欧先生的大提琴》这本书则讲述在战争中,大提琴家欧先生不畏惧战争的残酷,用音乐舒缓人们心里的恐惧,是一部温暖的故事。
纵观以上,这些不同时期出版的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了战争的残酷,人类的脆弱,反思战争带给人类的危害。也让小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体悟到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而正确地看待战争,反思战争的后果,做一个平和且温暖的人。
比起国外的这些优秀作品,我国不同时期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有着不同表现。从早期的英雄主义到中期的教育意义,再到如今的战争题材儿童文学慢慢从“孩子的战争”向“战争中的孩子”过渡。反观战争成为现如今许多作家选择的创作视角,当然有一些作品依然是沿袭了前期的创作视角。
与国外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不同的是,我国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更多关注的是爱、苦难与快乐。《火印》是曹文轩书写战争的一部作品,在他的笔下,爱、苦难、快乐成为了这部作品最主要的脉络,写实性的书写,让作品阅读起来既真实又不失文学色彩。《满山打鬼子》是一部荣获了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讲述了小男孩投身于战争中,奋战保卫家园的故事。在作者的描写下,小男孩身上的英雄主义十分浓厚,沿袭了早期作品中的风格。但该作品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后,由于制作人员没有领会其精神和内涵,被网友称为“抗日神剧”。《少年的荣耀》是年轻作家李东华对战争的描写和诠释。她把战时儿童的情况和非战时儿童的情况作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出儿童眼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李东华说,创新是写作的唯一出路,年轻作家站在前辈作家们的肩上,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不可能沿袭前辈作家已经走过的路,必须要开辟出自己的新路,如此宿命般的要求才能使得年轻作家们可能会挖掘出新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