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优秀现实题材精品

中宣部出版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共同举办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出版研修班

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推动现实题材创作,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近日,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作协创研部在陕西照金共同举办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出版研修班。本次研究班为期5天,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作开班报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结业报告。学员们围绕讲话中提出的文学命题,比如如何突出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如何认识时代的巨大变革,更好地书写当下、反映现实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如何塑造典型人物、书写时代英雄等展开讨论。本刊认为,研修班的成果对指导中国新经济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极具指导意义,特摘编以飨读者。

李敬泽在报告中谈到,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论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刻领会文学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系,深刻领会文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反映现实,首先要站在时代精神和思想的前沿,努力锤炼从总体上把握现实的能力。现实题材的创作存在着视野的局限和思想的贫弱,也就是总体性匮乏的问题。面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作家应该认识到个人生活的有限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是为了获取素材,补充经验,更是为了建立起与时代的有机联系。我们需要反思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学观念,文学不能是“茕茕孑立、喃喃自语”,要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塑造典型人物,就要努力建立多维的总体性视野,要有个人的维度,更要有社会的、中国的和世界的维度。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在授课中谈到,现在我们认识17世纪、18世纪的世界,大多是通过当时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后代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文学作品去了解这个时代?对现实生活的隔膜,是当前现实题材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认识现实、表现现实,不仅仅需要创作和出版下功夫,更需要作家、编辑练就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赵萍谈到,好的作家尽管作品各有特色,但身上都有一些共性,比如有足够的好奇心,包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生活生命的好奇;再比如勤奋,坚持到处走到处看,边走边思考,坚持写。

作家次仁罗布提出,现实生活远比想象的世界更丰沛。一些小说更多地注重如何写,如何把故事讲得更精彩,而忽略了最应该讲的是人的情感,讲人在顺境逆境中的坚忍不拔和宽阔的胸襟,坚守节操不为小利出卖灵魂等。还有的作品缺少大情怀,不能为人类的命运深深忧思,不能为人如何才能活得有尊严有底线而呐喊。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姚宏越也认为,作家还是应该为人民而写。如果写出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人觉得好,而不是广大读者都觉得好,恐怕是不行的。

作家陈应松说,深入生活,更要深入生命。现实可以用浪漫主义去表现,也可以用现实主义去表现,甚至可以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去表现。表现手段可以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作家要真正深入理解当下的生活,真正把握当下人们的精神变化。作家马金莲也认为,只有扑下身子写生活,用真心、用真情,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感动读者的好作品。

作家李春雷对什么是现实作了感性的表达,他说,现实就是当下我们所面对的鲜活的、瞬息万变的世界,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深厚土地,就是我们所处的正在全面改善的社会生态。面对如此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这就需要我们正视现实,积极地面对现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时代的潮流中去寻找自己、实现自己。

作家李骏虎表示,当代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和转型期,这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还没有出现能与之匹配的伟大作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深入生活、研究现实不够。一部好作品,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浮于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面下的绝大部分才是真正支撑大作品的坚实基础。

作家刘建东、晓航、周李立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作家要主动深入生活,要把自己放到时代中去,还应该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去深挖,去拓展。如果说作家从生活中收集素材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话,把素材变成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化学变化。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不能简单地重复现实,而应对现实有所超越。作家可以通过想象搭建起一个很好的虚构世界的架构,但需要真实的丰富的现实生活去填充血肉,才能让作品饱满,具有感染力、冲击力。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