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锐作家走进城市快报“会客厅”,敞开心扉讲述新作背后的故事、写作中的感悟。
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80后”作家、影评人木卫二的《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部生命》一书,书写10年来他所提倡的观影生活。沙发影院、精选影评、公益影厅、主题电影清单……木卫二试图为读者介绍一种全新的观影生活。
“木卫二”是一颗天上的星体,同时也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的昵称。他活跃于网络时代,在豆瓣上知名度颇高,但他的影评却极具争议。2012年,在豆瓣某评选活动中,他当选为“豆瓣我最欣赏的影评人”第二名,却同时也是“豆瓣我最讨厌的影评人”第一名。他的文笔犀利麻辣,对很多片子的批评不留情面。
我们虽然身处电影票房的黄金时代,但往往只看到了电影的一种可能,藏在冰山下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发现。木卫二也希望能通过《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为读者和影迷介绍电影的更多可能,像一个导游,带领读者发现电影的多重魅力,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得到拓展。这也是他将书名取为“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的原因。
对话作者
记者:你的直白影评常常招来非议,对这些非议你怎么看?
木卫二:其实我的影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媒体专栏的制约。作为专栏作家,媒体向我约的稿子都是跟着院线“大片”走,大家在看什么,我就要写什么,至于是褒是贬倒是次要的。这样的题材限定了我对电影的评价,你很难想象一个用电影标准去衡量粉丝电影的影评人,能说出什么中听的话来。我有时也很无奈,真正好的电影都被忽视了,没被看到。
记者:你是怎样开始喜欢电影并走上评价和解读电影这条路的?
木卫二:因为我平时喜欢闷在家里,比较满足于看电影、写影评。我过了30岁这个坎儿,还挺享受这种生活的。
记者:写影评的人会有一种诱惑或叛逆的心理吗?比如我就是要支持小众电影?
木卫二:我评价一部电影,首先会把它放在世界电影维度上评判,这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人在夸一部国产电影时会说它放在中国电影里还是不错的,但我反对这个观点,有时候这就会造成我的评论确实比较苛刻。我在小众电影或者小成本电影身上发现了很多棱角,这些电影有很多锐气和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你在书中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院”,如何做到这点?
木卫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电影院”,它可能是一面墙、一张沙发、一台投影仪,从商场搬回来的家庭影院组合音响,再不然就是有着高清显示屏的一台电脑。它们的软硬件不尽相同,却可以让你在某个下午或深夜,身心投入、自我放松,享受与一部好电影的亲密私会。